根治“脱贫急躁症”需打好“组合拳”

根治“脱贫急躁症”需打好“组合拳”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今日表示,好多地方有了“脱贫急躁症”的现象,过去是想争戴贫困的帽子,多得政策的支持,现在可能是想给自己树立政绩,就虚报脱贫的数字。如果贫困地区在退出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是要问责的。(新华网)

过去,当上贫困县,每年能获得国家扶持资金,享受众多政策好处,因此出现多地争抢“贫困帽子”的尴尬场面。可如今,脱贫成为考核官员的一项重要指标,极可能影响仕途发展,为追求短期政绩,一些地方数据“注水”,成立“空壳”合作社,包装“扶贫大户”等“脱贫急躁症”频发,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也直接影响国家脱贫的总体目标,在笔者看来,亟需打好思想和制度的“组合拳”来根治。

1018

患上“脱贫急躁症”,上演基层民众“一片富裕”的假象,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作祟,而究其根源,还是缺乏为民情怀。扶贫要精准,必须了解民情,需要走村串户摸清发展困境,找准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扶贫要实效,必须怀揣责任和使命感,不做表面文章,而让政策落地,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到变化,提高幸福指数。因此,先要对扶贫地方的领导干部“思想脱贫”、“作风脱贫”,强化服务和宗旨意识,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脱贫急躁症”。

类似“数据造假”的脱贫花招,也折射出脱贫考核制度“漏洞”。一些地方热衷通过“伪造”现场蒙混过关,脱贫台账上“做样子”,汇报材料上“搞包装”,加上考核组检查不深入,被下级安排线路,走马观花“浏览”,造成信息不对称,久而久之异化成不需要真抓实干,只需要安排好接待就能考核“好政绩”的怪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细化医疗、教育、产业等各类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组,坚持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将考核结果“晒”出来,邀请媒体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保证考评真实性和公平性,挤干扶贫“水分”。

当然,要根治“脱贫急躁症”还必须有问责这剂“猛药”。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扶贫涉及的各类责任清单,对照责任清单细化问责方式,同时严格执行,对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通报,营造从严查办的氛围,不让问责机制沦为“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的“纸老虎”。只有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由“软”变“硬”,才能压实领导干部戴在头上的“紧箍咒”,倒逼其真抓实干,绷紧纪律这根“弦”,增强根治“脱贫急躁症”的自觉性。

在笔者看来,扶贫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数千万人民的福祉,更关系美好“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势必要认真抓好落实,精准发力。而针对“脱贫急躁症”等频发的现象,希望能通过对领导干部思想“补足钙”,对制度设计“定硬杠”,对成效评估“严实细”,对责任倒查“来真的”,确保扶贫之花在基层开出“脱贫之果”。

(作者单位:中共乐山市沙湾区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2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