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基本内涵(3)

我国主流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基本内涵(3)

摘要: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是动态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作为“喉舌”,要反映党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精神,表现出由政府主控的性质,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影响政府的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

三、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的理论框架

本研究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依据,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以此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以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

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问题,以场域理论来思考,即从关系角度来思考,从宏观上进行阐释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结合刘建明在《舆论传播》中提出的舆论场构成的三个因素: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舆论场的开放度、渲染物(渲染气氛),作为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人群密度与交往频率是通过一定的空间或平台来进行交流。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构建,对于舆论引导所起的作用,首先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让受众进行交流、对话,从而扩大场域的空间。而舆论场的开放度实质上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紧密联系的交叉点主要反映在大众媒体为载体的舆论场,通过议题,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议题,即舆论场的内容来体现,从而丰富场域的内容,增强场域的吸引力。舆论场的渲染物或渲染气氛也是舆论场构成的重要因素。渲染物(渲染气氛)可由各种话语构成,通过从独白式宣传到对话式传播,从高语境传播方式到低语境传播方式的转变,营造参与、交流、互动的氛围,从而增强场域的渲染力。

本研究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三个维度对我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进行全面研究。

其一,平台建设,实质上就是指我们舆论阵地的建设。“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舆论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主动占领,就会被其他思潮所占领。我国主流媒体实施“大媒体”战略,以强势传统主流媒体为核心,与多种媒体互动交互传播而成的多平台,规模化发展模式,使传统主流媒体拥有同类媒体的资源互补,以及不同介质的新闻传媒,整合宣传资源,增强媒体实力,建设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种媒体互动的舆论阵地。尤其在新媒体时代,更要占领新兴媒体舆论阵地。因为一些非主流媒体受到市场力量的影响较大、更接近社会舆论,再借助新媒体的广阔平台,那么非主流媒体的舆论场在面对相似的舆论情境时,往往会表现出与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舆论相背离、相排斥。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舆论阵地,对我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核心理念,它能够有效制约和引导非核心、非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它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只有开放的才是包容的,也是长久的。它需要进一步凝练,避免封闭性,才能吸引受众。只有贴近受众需求,丰富场域内容,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可度高的效果。作为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报道,要注重人·事·情的融合。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人是价值的主体,是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将“人”作为主体,做主角,是传播价值的最佳载体。二是善于讲故事,讲故事说理。“讲故事也是生产力”。一个国家记忆,可以通过“故事”来呈现,是传播价值的最佳方式。刘云山同志于2014年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指出“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三是坚持以情动人,诉诸感情的价值传播。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大量的实践表明,动感情的呼吁之逻辑的呼吁,更能导致态度的改变。然而,在实际上是很少能把这两者分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是找到情感和公理的契合点。刘云山同志还着重强调,对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识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可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这三项原则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感染力。

其三,方式建设。创新话语表达,营造“参与·对话·互动”的舆论环境,增强场域的渲染力。做到两个转变,一是从独白式宣传到对话式传播的转变。因为“对话交际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按照苏联学者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人类社会生活不是一个人的“独白”,而是交流,不是封闭的自我言说,而是开放的对话。由此可见对话的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就是对话,传播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传播传者的思想、主张,而是将受者的思想与主张相互作用、交流,因此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而对话是需要过程的,需要经历“对话——有效对话——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的认同”整个全过程。基于对话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从独白式的宣传根本性地转变到对话式交流,要强调对话式的话语修辞。注重对受众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受众分众化研究,强调传受双方多交互的传播模式。

二是从高语境传播方式到低语境传播方式的转变。美国学者霍尔(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并提出了两种传播类型:高语境传播(high-context communication)与低语境传播(low-context communication)。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往注重高语境新闻文本,与现有的语境脱离,缺少一定的新闻背景材料作为支撑,不告诉受众为什么,只是单一地宣传是什么,过于悬空化,不能消除广大受众的理论困惑,对受众关心的某些重大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缺乏有说服力的回答。理论本身表达不简洁、不易记。若采用低语境新闻文本,提供完整的、真实的、公开透明的信息,语言简洁,直截了当,可以降低受众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费力程度,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加强其有效传播的强度。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