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流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基本内涵(6)

我国主流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基本内涵(6)

摘要: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是动态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作为“喉舌”,要反映党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精神,表现出由政府主控的性质,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影响政府的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

第三节我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的特点

一、整体性:反映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

主流媒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产生出的主流舆论,反映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具有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不是一些人群的价值观、不是一些地区独有的价值观,而是突出强调了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整体价值取向,指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遵守的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性、普遍性。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方面的要求,是引领我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价值导向的最高层次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价值取向、社会的理想认同、个体的精神追求,是文化的灵魂和基本遵循,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二、开放性: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价值观

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协和万邦、止于至善等思想成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是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富强,指的是民富国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价值目标,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最终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问题。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同民主问题有关。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这就要求着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明与“人文”、“文化”密切关联,最早出自《周易》,指的是文采光明。《周易·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即贲卦由在下的离卦和在上的艮卦组成,离卦体现出德性的灵明照察功能,艮卦体现出各得其所的安顿之意。因此,“文明以止”就是要通过心智与德性的灵明,让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得到恰当的安顿。那么以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是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周易·乾卦》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说天道至诚的确立,是至善德性的源泉,人们如果通过诚信持续地保有至善德性,并让此德性深厚地培育和扩充开来,并达到极致,就成为“保合太和”的境界,也即全面丰富的和谐、通畅、顺利。

自由,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要求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根本方向。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的“自由”要求全社会在遵纪守法的环境下运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使之个人个体发挥最大的自由,让整个社会与个人的创造力真正释放出来。“自由”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自由,而非资本主义的自由。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的自由观,即天道与人道互动相通,让天地间的人与物各得其所,人们都安分守己,达到真实的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

平等,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效率与公平、阶级与地位、奉献与所得的相结合基础之上的人人平等,充分尊重对每个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中共十大八报告强调“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公正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现阶段不断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努力方向。社会的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人民生活幸福的基石。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孟子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都是强调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爱国,是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的体现。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中国精神,都具有共同的永无改变的核心元素,那就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民族。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权面前不屈服,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勤劳勇敢、诚实守信,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追求进步、崇尚先进、形成了宝贵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逐渐凝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敬业,是兴业之首要,要求公民脚踏实地、忠于职守,持之以恒,倡导我国公民干一行爱一行,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论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安其居,乐其业。”

诚信,乃处事之根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每位公民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核心思想。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而“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因此,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诚实不欺,讲求信用,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高的品质。

友善,是立身之道,倡导和谐相处,形成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社会合力,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

综上,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不同维度的理论来源,汲取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了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国家朝着美好未来发展,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导向,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公民文明全面发展,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三、互动性:主流媒体作为平台,与政府、民众三者多维互动,充满活力的价值诉求

主流媒体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是动态的、自由的、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作为“喉舌”,要反映党的声音,传递党和政府的政策与精神,表现出由政府主控的性质,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比其他意识形态更直接影响政府的活动、群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在这个舆论场中,主流媒体作为平台,作为支点,与政府、民众多维互动、协调沟通,创新传播内容和形式,聚合社会各方面的舆论力量,形成和谐统一的舆论场。

(摘自:王慧著 《我国主流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研究》,社会文献出版社,2016年)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