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以止”:中华文明的一大精华(2)

“文明以止”:中华文明的一大精华(2)

中、西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及其精神特性

在西方,所谓“文明”,乃是一个意涵极为错综复杂的概念。西方学者根据其各自对文明发展的一般理论反思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观或文明史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一种过程论的文明观或文明史观,即把文明看作是一种人类不断脱离野蛮生存状态而持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其次,是一种衰落论的文明史观或文明衰落论,把文明看作是一个发生、成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再次,是一种单位论的文明史观,把文明看作是一个分析和研究的“单位”,每一种文明也就是一个文明的“单位”,据此我们可以将从古至今在世界上出现过的文明区分为各种不同的文明单位。最后,是一种价值论的文明观,在这一意义上,所谓“文明”乃是指“一个特定人类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者所谓文明“只存在于一种生活态度之中,存在于某些思想和感受方式之中,因而只能用撒播种子的办法达到目的”,“准备让别人也文明起来的人必须允许人家自己去发现他得到的是较好的生活方式”,因此,“文明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价值观念和理性思维”。

不过,就其实际的表现形态和影响来讲,尤其是随着17、18世纪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在西方一直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乃是与“直线发展”的“进步”信念密切相关的第一种类型的文明观和文明史观,这使西方文明具有一种极为强烈而鲜明的以“动力衡决天下”的外向扩张性的特征与倾向。在西方,“文明”的概念形成之后,特别是十八世纪以来,“文明”的概念“成了一个响彻全球的口号”,而且,西方人据以判断其他社会“文明化”的标准本身具有一种普世主义的扩张性倾向,并常常是依靠军事实力或通过武力殖民的方式来实现的。

“文明以止”内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意涵与理性智慧,它昭示人们:文明不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对外扩张,而是要有所节制或依止,“止”其所当止,内修文德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与无限制的文明扩张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明观,二者的区别恰恰是中西两种文明的分水岭,是它们的本质区别所在。中西文明各自植根于性质迥异的两种人文精神,一种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自然、以“动力衡决天下”的人文精神。以“动力衡决天下”的文明扩张,必然导致文化殖民主义和“文明间的冲突”;而富有反求诸己的道德理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美德与“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的“文明以止”,则会努力寻求一种不同国家和民族和平相处的“全球伦理”,通过“文明的对话”来化解“文明的冲突”,并乐于把宇宙万物都看成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乃至愿意善待自然万物而与之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