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中:当代中国哲学的返本与开新

姚新中:当代中国哲学的返本与开新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想,也孕育着新的哲学。在当今时代,哲学承担着传承知识、启迪思想、引领时代的不可推卸责任。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哲学创新的机遇。中国哲学学人正在积蓄力量、抓住机遇、回应挑战,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作为当代“中国哲学”(中国的哲学而不是狭义上的中国传统哲学)科研与教学的重镇之一,也同样需要在返本中开新,在开新中返本,不忘初心、精诚守护,为真正确立中国哲学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拓宽世界哲学的视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融中体会和提炼出新时代精华。

自1956年建系以来,人大哲学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在曲折的发展中回应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需求,涌现出一大批引领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哲学家和哲学教育家,在时代的大环境中引发出对哲学概念、理论现实性的基础性研究和开放性解释,并把这些理论的创新应用于哲学教育中去,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既有理论深度又关注现实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哲学系青年教师王方名和黄顺基对于逻辑学的研究曾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20世纪60年代萧前、李秀林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初探索,罗国杰等关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等都走在那个时代的前列。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胡福明是哲学系毕业生中的佼佼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先达的《走向历史的深处》、夏甄陶的《思维世界导论》、李德顺的《价值论》、方立天的《佛教哲学》、张立文的《和合学》等,是对新时代需求和变动的哲学思考,是具有创新性、代表着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深度的哲学研究和教育成果。他们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人大哲学人的努力构成了人大哲学与时代互动的历史主线,对时代的重大问题给予了他们自己的解读和反思。这些都为人民大学在新的条件下反思、回应时代问题提供了历史基础,为今后创立与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哲学提供着精神的支撑。今天人大哲学学人站立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上下求索,促进哲学研究和教育与现时代的互动。历史的条件和现实的需要决定了人大哲学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以哲学的方式回应时代的需求,在新的局面下开拓新形式,实现哲学在21世纪的创新。

当代中国哲学和哲学教育创新的基础是返本。返本首先是要汲取中外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营养。只有自觉地把哲学研究和教育放在哲学理念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发展出代表时代精华的思想、培养出具有理论厚重性和现实适应性的人才。21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和教育面临理论深度不够与应用性不强的双重困境,我们的研究和教学也存在着急需克服的问题和难题。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双城记》的开篇说,“我们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处于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样的说法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哲学在今天所面临的局面,既有重大的机遇又有多重的困难。一方面,哲学必须要比以往更像哲学,做哲学就是要摆脱浮躁、虚无、急功近利、思想退化、人文冷淡的世风影响,在哲学专业的研究和教育中沉得下去,打实基础,才能像老一辈哲学家那样在思考中生发出思想,又在思想中真正把握现实。另一方面,哲学研究和教育需要传承知识,如何把中外哲学史中的优秀遗产、基本原理、深邃思想以新的述说方式传输给学生和大众,应用到现实问题上,是一个必要但又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更为根本的是,哲学担负着培养人才、启迪思想的时代任务;返本不仅仅是回归到过去、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哲学传统,而且是如何能把中外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髓以现代语言讲好、把握中国哲学的真正特色、把哲学思维与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起来。

只有做好了哲学研究和教育的返本,当代哲学的创新才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返本是手段,而开新是目的。哲学研究和教育的开新就是既要坚守思想又要超出已有的思维界限,汲取社会发展的灿烂光华,回应时代带来的巨大挑战。21世纪中国哲学所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既有认知层面的,也有行为观念上的,既表现在理论层面又体现在实践层面。包括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在内的科学发现日新月异,挑战着我们已有的认知模式、思维方式、概念解读形式,撼动着我们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已有认识和基本原则,对于存在的本质、意识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提出了新思维或新视角;包括人工智能、互联网普及、大数据无所不在的技术层面进步也在挑战着我们关于行为模式、道德德行、交往理论的已有原则,为新解释、新观察创造了无限可能性。哲学如何在社会急剧变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加速进步中回应这些新机遇、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味回避或视而不见只能使哲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僵化和固化,浅薄的解释也只能使人们对于哲学日益疏远而导致思想退化、人文冷淡。相反,通过融通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思维定式、融通内向超越与外向超越的价值取向、融通哲学的历史性与现实性,我们才能拓宽哲学与时代互动的空间,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性转型、创造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