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兼济天下(2)

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兼济天下(2)

—— 《习近平复兴中国》 连载

中国领导人捕捉到了历史的反转趋势

正确判断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既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内对外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形成合理国际秩序观的立论基础。2008年爆发并持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治理机制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判断当今时代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态势,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提供理论基础,便成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

环顾寰宇,冷战之后的近30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崛起,促使世界格局版图正从单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

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讲解全球治理问题的中国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认为:冷战之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有三种变化尤其需要关注,即:权力分布、安全威胁性质、日益加深的相互依存和复杂关系。

“冷战后国际权力格局呈一超多强态势,现在这种基本格局虽未发生根本性的转折,但美国在全球权力分布中的份额比之以前明显缩小,管理世界事务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同时,世界上发展中新兴经济体却在群体崛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世界秩序取决于原有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态势是合作,世界秩序的前景就会充满希望;反之则会出现动荡失序的局面。”秦亚青指出,全球化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疆界的消除,产生了真正的全球经济,每个经济体都是这个大经济的一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发展和危机都会影响到其他经济体和全球经济体系,重要经济体尤其如此。现在的相互依存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所以说,这种相互依存在一些重要方面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内涵和性质,也导致了高度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时代意识很强的政党,这个政党总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敏锐捕捉到时代演进的信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刘海霞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国际新秩序构建》一文中提出:时代主题反映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共同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判断历史趋势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由此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而后尽管中国共产党对时代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但一直延续了对时代主题的这一基本判断。只有清醒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正确把握世界格局的变化,既看到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又看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才能树立科学的时代观,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国际秩序观。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实力相对下降,世界权力格局被打破,多个发展中心逐渐形成。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综合实力下降,美国的全球战略日益内敛、军事政策不断调整,其为盟国提供公共产品、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的功能大大削弱,虽然仍可以被称为“一超”,但已经无法再执世界之牛耳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伊恩·布雷默甚至认为,世界即将进入一个“零国集团”的时代。2010年,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杨洁篪在墨西哥答记者问时也曾指出:“多极化进程不仅是指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快速发展,而且也包括亚非拉等地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性力量的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成为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信心显著增强。中国领导人已经看到,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和国际政治的民主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2014年10月8日,英国《金融时报》刊载的经济综述称,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巴西、俄罗斯、中国等“新七国集团”的GDP超越了原有的发达国家“七国集团”。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引发世界权力与责任的重新分配。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在其评论文章中称,民主、市场和美国实力,支撑起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让西方世界对这三大支柱的信心开始动摇。虽然思想的风向可以瞬息万变,但重拾自信之路却可能很漫长。

这篇文章称,在作者的前半生,国际政治格局是由冷战决定的。柏林墙的倒塌终结了冷战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全球化时代。如今,人们似乎正再次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过去几年里,西方对支撑起冷战后世界的三大支柱的力量失去了信心。一旦支撑西方自信的这三大支柱同时发生动摇,全球秩序的重组就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

对于这个世界格局剧变的历史关头,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朱云汉在《高思在云》一书中干脆称之为历史的分水岭。

朱云汉说: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数百年难遇的历史分水岭。我把这个重要历史关头称为“巨变时代”,这是我们熟悉的历史坐标迅速消失的时代,也是我们视为当然的历史趋势出现转折的时代。

朱云汉指出,站在这个历史分水岭上,我们同时观察到历史趋势的四重反转,这四重历史趋势的出现与存续时间差别很大,而且彼此之间未必形成有机的联系,但这四重历史趋势之所以在今日同步式微与反转,或多或少都跟中国兴起有关。

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式微;“第三波民主”退潮;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

这四种历史趋势的呈现,被朱云汉等学者称为历史的反转。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人对这种历史趋势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概念,到2015年9月,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宣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用不到3年的时间,就已经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全球治理理论体系。

习近平提出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他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