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打出“改善服务牌”。1960年春传来上面精神,要求商业部门承担起“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的任务。大家感到纳闷,柜台仓库没东西,拿什么去承担“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回答是,越是物质缺乏,越要用精神去服务好。那年代,许多人都信“精神万能论”,于是就千方百计去想如何“空着手去服务”的点子。主要包括:派厨师下工厂集体食堂传授厨艺,丰富饭菜品种;接受单位职工来餐馆包伙;开展送货外卖。这几条的初衷自然是从便民考虑,问题是那时连白菜、萝卜都难保证供应,再好的厨师下去也“难为无米之炊”。至于单位职工,哪有经济能力上饭馆包伙、买外卖。再说,饭馆的职工人数不多,都有本职工作。现在要他们下食堂,送外卖,搞包伙,一两天还可以,时间长了,哪能吃得消。所以,试点下来,饭馆职工叫苦,单位食堂也不表示欢迎,其结果又是不了了之。
眼看饮食业解困之招未能见效,正逢那年从古巴进口了一批白糖,国家出台高价糖果,敞开供应以回笼货币,收效不错。由此,饮食业也跟进研究推行高价饭馆的可能性。经向原料供应部门及饮食业基层组织调查了解,均对此表示认同,于是饮食业解困最狠的一招——高价饭馆,终于出台了。
尽管当时人们的购买力水平较低,但也许是长期吃肉难,大家太馋了,加上吃饭不收粮票,所以高价饭馆开放初期,真是门庭若市,一扫饮食业萧条的窘境。这样的好景大约持续了大半年,因为多数人常上高价饭馆当然吃不起,所以顾客也就渐渐少了。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副食品供应日趋改善,饮食业对原先的高价也有所下调,饮食消费渐趋正常,因此保持了顾客的相对稳定。这项举措,不仅保护了饮食业的正常经营,大大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还通过专项补贴,促进了生猪的养殖,可以说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市场的一个有成效的实例。
培养朝鲜高级厨师
那段经历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比如我参加过编写《中国名菜谱》,就是去饭馆采访名厨师,观看他们做菜,并将用料、刀工、烹饪程序一件件记录下来后写成的。最沾光的就是,菜做完还能参与品尝一下口味。在很久没肉可吃的时候,这可是难得的一次口福。
印象深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替朝鲜培养高级厨师。有一次接到上级任务,要接收一批朝鲜厨师来华进修,后来知道这是专门替朝鲜国宾馆培养高级厨师,其中有的人可能要选去为金日成服务。对待这项任务,领导当然十分重视,最后选中安排在新侨饭店学习,我成了落实这项任务的联络人。这批实习生都是军人身份,有一定烹饪基础,来华主要进修做中餐高档菜肴。朝鲜实习生学习非常刻苦,很少外出玩,除指定师傅及学习项目外,还常去新侨饭店不同厨房观摩其他厨师的刀工、腌制以及做冷菜、点心、调酒等手艺。结业时他们组织了一场汇报宴会,邀请相关领导及名厨参加品尝。大家对学了三个月就能做出如此一桌中餐好菜,都给予充分肯定。那天我作为工作人员也有幸敬陪末座,好久没吃荤了,难得打了一次丰盛牙祭,至今仿佛余味犹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目睹如今宾馆四处林立,饭馆高朋满座,与当年饮食服务业那般萧条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哪有服务业今日如此的繁荣。追昔是为了振今,是为了让今天的人能够明白,该从中学到什么,拒绝什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