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因

长征: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因

——三位美国记者笔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摘要:斯诺对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英雄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他写道:“安顺场和沪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了。历史学家认为,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突围的胜利,也不仅仅是实现了北上抗日的目的,而且是人类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领导红军长征的毛泽东评价: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作家魏巍写了一本书《地球的红飘带》,上世纪80年代,我见到他。问他为什么取这样一个书名。他回答说:你看,我们将长征的路线画在地球仪上,像不像一条地球上的红飘带?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但是,真实的长征的艰苦不是今天的人们能够想象的。中央红军走过2 万5 千里,以现在高铁的速度,三天就可以走完;而红军却走了13个月零2天。红军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荒无人烟的草地,有些地方随时都有可能沉陷下去,还渡过24条河流。同时,要经受国民党军队300多次围追堵截的战斗。仅中央红军出发时的8万6 千人,到达陕北时仅剩下7千多人;三大主力红军30万人,到陕北会师时只剩下3 万多人。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才换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所以它应该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超过古希腊史诗的永放光辉的中国史诗;成为今天后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因。

中国工农红军完成在华夏大地上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个年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完成了北上抗日的计划,扭转了中国的历史命运。这一伟大事件始终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象征。长征的艰苦性、神秘性、斗争的曲折复杂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一直是中外记者专注追踪的选题。在外国记者中首先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1937年在英国首次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中有精彩动人的描述,并立即引起世界的注意。美国评论家E·卡特1938年在《太平洋事务》中称赞此书“仅长征就使该书成为本年度最伟大的冒险著作。”普利策奖金获得者巴巴拉·塔奇曼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报告了中国红军的英勇长征,首次刻划了共产党著名人物”。随后,美国作家艾·史沫特莱采访朱德将军后,在为他写的纪实文学《伟大的道路》中再次展现了长征的险阻与胜利,本书日译本序言引用美国历史学家里奥·胡伯曼、保罗·史威奇的话称赞说:“长征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

1983年,时隔四十七年之后,一直对斯诺怀有崇敬之情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又重走长征路,实地考察,细致采访,于1985年又写出了一本专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将宏大叙事、史实订正、细节描写融为一体,再现了长征的雄伟瑰丽和悲壮,再次震动世界,寓示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中蕴藏着巨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潜力。今天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重读这几位美国记者的经典之作,对今日的中国青年是巨大的教育和鼓舞。今日之发展是过去历史之延伸,在千磨万劫的苦难中,中国人民把握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正确的航向;在今天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前,将不会有任何不能克服的险阻与困难,长征精神正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西行漫记》——最早向全世界报道中国红军长征的报告文学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8年,为“寻找东方的魅力”来到中国。在上海、北京、云南、内蒙作了七年的采访,目睹了中国人民所受天灾、人祸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感受到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虎视眈眈侵略中国的野心。这时期,他又结识了进步人士鲁迅、宋庆龄和一批革命青年学生。深深地同情中国人民,憎恨法西斯主义。年轻的斯诺自问道:难道这就是中国吗?当时在上海,他已获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消息,有人传说红军“已经消亡”;但也有人告诉他,中国的西北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红区,红军长征的传奇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区深深吸引了他。1936年6月3日,在宋庆龄的帮助和地下党组织的周密安排下,斯诺到达陕西保安——中共中央驻地,采访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及红区的军民,他历时四个月返回北平后,以极快的速度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1937年、1938年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第一次由外国记者采访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报道,立即受到世界各地的注意。在英国出版第一个月就再版三次,销售量达10万册。

美国新闻学家霍恩伯格说:“(斯诺)在偏僻的保安找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并向外界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从蒋介石的围剿中赖以生存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六千英里的‘长征’。这被公认是轰动一时的报道。”

红军的长征在《西行漫记》中虽然只占了一章篇幅,但它同毛泽东的自述《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一样是全书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这一章共写了一万八千多字。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由福建、江西经两广、湖南,到达贵州,佯攻云南府,巧袭佼平渡,进入四川,攻打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会师,几乎完整地写出了长征的全部行军路线图。

斯诺一方面用大笔触勾画了长征的过程,一方面用诗的语言描写长征的艰险与红军战士的坚韧、勇敢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象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历史中了。”他说:“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

《大渡河英雄》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作者绘声绘色地写了三十名红军战士抢渡大渡河的英勇战斗,写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紧紧地抓住铁索一步一步地前进;写第一名爬上桥板的红军拉开手榴弹,投向敌人碉堡,一掷中的;写南岸红军战士看见英雄们得手后高呼:“红军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彩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像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这位第一个向全世界报导红军英勇长征的记者,他的表现战斗场面的技巧,他笔底的硝烟征尘磅礴之势,真可以和《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描绘相媲美。

斯诺对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英雄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他写道:“安顺场和沪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斯诺对长征的叙述不仅有声有色而且倾向鲜明,感情溢于言表,他对红军创造的业绩常常发出由衷的感叹,“长征的路线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多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尤为可贵的是,斯诺记下了毛泽东本人对长征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的评价。毛泽东对斯诺说:“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到达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很强大,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长征能战胜千难万险,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坚强政治队伍,毛泽东充满豪情地继续对斯诺说:

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

毛泽东同斯诺谈完长征故事后,把他在长征中写的《七律·长征》写给斯诺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笔触,使斯诺敬佩不已。

斯诺在保安采访毛泽东时,长征还没有结束,长征的许多史实还没有采访,他写道:“我们现在已经写到红军在西北的会师”,“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斯诺的报告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文名《西行漫记》)向西方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丰功伟绩,成为至今仍流传不衰的经典报告文学作品,在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被誉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史诗。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