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因(2)

长征: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基因(2)

——三位美国记者笔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摘要:斯诺对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英雄们怀着深深的敬意,他写道:“安顺场和沪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二)《伟大的道路》——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长征的史诗

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3-1950),是第二个写长征的外国人,出生于密苏里州西部一个贫困的矿区。1937年,史沫特莱来到延安,面对面地采访了红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史沫特莱从朱德处了解了红军成长发展的历史,长征的过程和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但她的目的不是写长征,而是要写一本朱德的传记。她这部书一直写了十三年,直到1950年5月6日去世那一天,还在修改、整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书稿。她逝世前,托人将书稿送交朱德将军,在中国出版。

和斯诺略有不同的是,斯诺大约用了18000多字书写长征,基本是概述式的,在写了五次反围剿之后,概述了长征的路线,重点写了抢渡大渡河和过雪山草地。而史沫特莱则以纪实文学的笔调,将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红军内部斗争、一些趣闻轶事,生动的细节都写了出来。气势磅礴,催人泪下,而又生动幽默,充满了乐观的气氛。

史沫特莱写长征从江西和福建开始,穿过广袤的平原,渡过奔腾湍急的大河,爬过终年积雪的大山,这条路大约二万五千里。朱德同志因为和张国焘作斗争,辗转康藏边界,是最后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实际比中央红军走得还要远。

1935年5月,红军经历艰险来到万马奔腾的大渡河。蒋介石亲赴成都,下令要像清军消灭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样,在那里“一举消灭”红军。此时,朱德和毛泽东亲自部署了强渡大渡河的战斗。史沫特莱写道:“战士们窜过火舌,把手榴弹扔到敌军中间。越来越多的人过来了,火焰燃着了他们的衣服,在他们后面,是同志们震天的呐喊声……整个桥上都是向前冲锋、踏着火焰前进的人。”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毛泽东和朱德并肩站着。“朱德始终不出一声,不动一动,好似一座石像。他知道红军的命运就要在此刻决定,中国历史上的多少英雄在此牺牲,而20世纪的中国工人和农民却要在此胜利。”史沫特莱以她惊人简洁的笔触描画了一个指挥若定的红军指挥员庄重镇定、气度非凡的形象。朱德后来对史沫特莱说:“我们体现了马克思的名言: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喜剧出现’。蒋介石在成都等待了好几个月,可是“消灭石达开”的历史并未重演。”

长征路上的艰苦,今天的人可以说难以想象,幸亏史沫特莱从长征的亲历者口中,为我们留下了这沉郁悲壮、气势磅礴的一页。使后人看到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们是如何向冷竣、严酷的大自然挑战而完成了这史无前例的壮举。

从长征过来的董必武这样向作者口述了红军过雪山的场景:

我们就对准峰顶附近那个缺口,笔直地向上爬。浓雾环绕,大风凛冽,刚到半山,就下起雨来了。我们越爬越高,又撞上了让人担惊害怕的冰雹。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发困难。讲话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冷得连人呼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得发紫。有些人和牲口一步没走稳,就掉在冰河中,从此诀别。那些坐下来休息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筋疲力尽的政治工作人员用手势和拍打鼓动大家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被认为是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壮举,是人类坚忍不拔精神的巨大考验。但红军战士在如此艰苦的行程中,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乐观主义,因而斯诺赞赏他们是“上帝也无法战胜的中国军队”。史沫特莱描写过了雪山草地后,一位战士要缝补破了的军装却找不着针了,于是大喊道:“谁偷了我的针?”另一位战士答道:“也许你为了显阔气,送给哪个村子的姑娘了!”一位战士在回忆过草地后没有吃的窘境时说:“过了大草地,什么吃的也没有,结果把一个村子的老鼠都吃光了,真有点对不起猫狗”。这样的战士,即使在古代歌颂远征军的史诗中,人们也未有看到有谁如此俏皮地描绘过充满乐观精神和幽默情趣的军人。

由于史沫特莱多次追随红军作战,在红军中生活过一段岁月,所以她能深刻把握人民军队的内在精神,善于描绘战争场景和战士的形象,她的作品气势宏大,场景鲜明,人物生动,语言质朴、简洁、准确,所以《伟大的道路》是描绘中国革命军队的报告文学佳作。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