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梁云祥: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2)

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却处于军阀割据和国共内战的状态。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国表面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但各地存在很多派系,比如桂系李宗仁、滇系龙云、晋系阎锡山、奉系张学良等。他们表面上隶属国民政府,实际上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军事上,和中央是互不隶属的。这就削弱了当时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的国家实力。

另外,国共内战。第一次大革命时,国共合作,互相支持,共同对抗军阀。但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国共两党决裂。共产党展开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反抗国民党,国共矛盾成为国内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失败,丧失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进行长征。在这个过程中,蒋介石的中央军及各地军阀对红军进行了围追堵截,红军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最终到达陕北。

红军到达陕北后,蒋介石并没有停止对红军的“围剿”。虽然民族矛盾上升,日本侵华引起了国内民众极度的反日情绪,但蒋介石当时实行的基本政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中日两国实力悬殊,中国没有力量对抗日本,因此把主要的力量放在国内,剿灭红军、剿灭共产党。所以,在1935年9月,红军即将到达陕北地区时,蒋介石在西安建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试图组织第六次“围剿”,并调动张学良的东北军到陕北附近,和已经在陕西的杨虎城的17路军共同“围剿”红军。

张学良和杨虎城确实按照蒋介石的指示来对红军进行了“围剿”。一开始他们觉得红军是败军之将,装备、人员数量都不如他们,但是和红军的几次战斗却都是屡战屡败。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转为和红军停战对峙。在停战对峙过程中,共产党也做了一些工作,争取张、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杨开始私下和红军秘密接触。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呼吁东北军共同抗日。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学良于1936年4月驾机飞抵延安,会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9月,中共和东北军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也就是说,在西安事变爆发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就已经有了秘密接触,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此时,中共也按照共产国际的战略和指示,开始确立建立反法西斯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谋求与国民党进行和谈,以便共同抗日。30年代,随着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增长,当时的苏联,也就是共产国际的宏观战略,就是要建立全世界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当然,主要也是为了减轻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压力。这正好和当时中国的抗日形势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作出指示,同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有国际大气候,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始确立建立反法西斯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谋求与国民党进行和谈以便共同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其中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1935年12月17日,中共在陕西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但是,尽管共产党和东北军、西北军之间已经有了秘密接触,取得了一定共识,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剿共”政策,并多次亲自前往西安督战。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正式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两人大吵一顿。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再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依然遭到了拒绝。11月27日,张学良写信给蒋介石请缨抗战,再次遭到拒绝。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谓其部下军心不稳,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介石为了让张、杨继续“剿共”,同意前往西安。

这就是西安事变爆发前的历史背景。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蒋介石仍然注重国内矛盾,坚持“剿共”。在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杨虎城通过和共产党秘密接触,也受全国民意的影响,逐渐改变政策,想要联共抗日,但是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同意,张、杨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的爆发。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