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梁云祥:西安事变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3)

二、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

西安事变的爆发时间很短,但是几乎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历史。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蒋介石去西安训话。两天后,蒋介石亲自飞往西安督战,下榻临潼的华清池,也就是当年杨贵妃的沐浴之地。

12月7日,张学良面见蒋介石,再三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蒋介石的拒绝。12月10日,蒋介石举行会议策划发动第六次对红军的“围剿”,决定在12月12日宣布动员令。12月11日晚,蒋介石邀请张学良、杨虎城等高级官员参加晚宴,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17路军的“剿共”任务。这实际上就是在间接表示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不满。另外,蒋介石到达临潼后,西安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要求面见张、杨和蒋介石,表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这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总之,在张、杨看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社会的共同要求,但在协商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张、杨在12月11日晚参加宴会之后,决定对蒋介石实行“兵谏”。

11日晚,张学良、杨虎城分别召见了东北军和17路军的高级将领,正式宣布实行“兵谏”,并进行了具体安排。比如东北军攻打华清池,活捉蒋介石;17路军负责控制蒋介石带领的官员。12月12日凌晨5点,东北军奉命进攻华清池。由于蒋介石没有任何准备,战斗在几个小时后迅速结束。蒋介石的卫队基本上被消灭,蒋介石在华清池背后的一座假山后被发现,之后被活捉。与此同时,17路军扣留了蒋介石带来的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比如陈诚、蒋鼎文、邵力子、卫立煌、朱绍良等。除了蒋介石的卫队军人之外,还有一些官员在战斗中遇难。这是后来蒋介石不原谅杨虎城和张学良的原因之一。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刻向全国通电,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释放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集会结社自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并邀请中共代表赴西安共同处理这一事变。也就是说,张、杨把他们的政治主张,以及和共产党之间的共识展示在了全国人民面前。

八项主张发出之后,引起了全国震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后,以为会得到国内很多人的支持,迫使蒋介石真的改组政府,实现张、杨所要求的政治愿望。但是后来的结果却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样去发展。实际上,当时指责的声音更多一些,支持的声音很少。

起初,中共有人主张公审并杀死蒋介石。毕竟,多年内战使得共产党对蒋介石充满仇恨。但是这种想法经过讨论并没有被认可。很快,中共接到共产国际的指示,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争取联蒋抗日。共产国际认为,蒋介石仍然是中国最有份量、能够代表中国的领导人。同时,苏联的报刊也公开指责张、杨。

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召开会议,强烈谴责此次事变并宣布将张、杨交军事委员会严办,并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集结兵力准备进攻西安。军队逼近陕西,中央空军对西安附近的一些村庄城市进行轰炸,新的内战一触即发。也就是说,南京中央政府并不承认张、杨的这次“兵谏”,也不准备妥协让步。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很复杂的因素,比如在当时南京政府内部有一股非常强烈的亲日势力存在,日本特别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这样就有机可乘继续侵略中国。

同时,在南京政府内部还有一股以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势力。12月12日晚,宋美龄收到事变消息,随即展开一系列活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系列活动在事变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2日晚,宋美龄邀请澳籍友人端纳赴西安斡旋。端纳虽然是记者身份,但他和当时中国政界的高层人士私交很好,活跃于中国政坛。通过交涉,张、杨同意宋美龄、宋子文赴西安谈判。总的来说,亲英美派特别希望保住蒋介石的性命,和平解决此次事变,坚决避免内战。

责任编辑:王莹校对:余永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