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杨修伟: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问题。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他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又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体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民族的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民族认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我们中华儿女广泛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精神;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强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的帮扶精神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也得到了广泛认同。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华儿女不怕牺牲、敢于奋斗的真实写照,都是党和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传承价值,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虽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着不变的文化基因,都有着一样的文化认同。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