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志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底志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当代价值

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借助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利益的本质、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尊重人民利益的观点。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于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深化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基本观点

利益观是人们对利益的总体看法和根本态度。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把利益仅看作同人的需要、感觉、欲望相关的东西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对利益范畴作了能动的、辩证的理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利益观。

第一,从本质属性来看,利益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在这些需求的牵引下,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利益的实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对需要对象的分配关系。由此可见,利益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它虽然离不开自然选择,但主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利益是社会化的需要,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社会需要。恩格斯明确提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

第二,从功能作用来看,利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马克思主义利益论当中,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动因,利益关系是促进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马克思在关于利益的早期论述中提到,“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因为,人们对物质需求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物质资料分配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而推动着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三,从外在形式来看,利益诉求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不同形式。根据唯物史观,由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化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动力,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反过来,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也影响着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这就揭示出,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下的利益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利益观认为,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是利益的基础,但不是唯一的利益,人们在争取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利益与政治利益。

第四,从实现途径来看,利益的实现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的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发生矛盾”。因此,要实现个人利益,就不得不处理好个人的私人利益和各种普遍利益的关系,“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但是这种“符合”既不是盲目的自我牺牲行为,更不能是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的实现,应该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最大限度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条件下,保证集体利益的实现。

第五,从阶级立场来看,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大众的利益。马克思认为,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获取个人利益是一种合理的利益,这完全不同于统治阶级通过独占生产资料靠寄生就能获取的不合理利益。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运动与以往一切运动的区别就在于为劳动大众谋求合理的利益。《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并且共产党人在这场运动中“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利,他们与无产阶级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那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