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这是刘梦溪先生此次报告的主题。他认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但社会的泛商业化、泛市场化会冲击文化的基本价值,使社会失范、失德、失敬的价值紊乱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重视“敬”“恕”“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发挥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

1、爱敬

你们看到我在提纲里讲了“敬”。“敬”这个字常用,但是“敬”这个字很容易理解为对他人的敬重、尊敬,但“敬”这个字的本意应该是指人的自信、庄严。自信,人都有自己的“信”,这个“信”不是外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信仰的一种庄严。

有人会问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按理说,我们有佛教,有道教,现在还有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但是绝大多数主流人群,如果你问他们有信仰吗?这不大容易回答。

但是我认为“敬”这个概念,它有自性的庄严,已经有终极关怀,如果自性的庄严能够在人心深处,在你的精神视野建构起来,你就可以解决生死问题。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这个志是什么?是我的志向吗?是我的一个抱负吗?当然不是,因为你的志向是可以改变的,一开始学医可以变成学文,像鲁迅,学自然科学的可以改成学文科,念文科的可以念理科。所以这个志向和抱负不是终生的,不算终极关怀,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个“敬”,就是你内心深处的一种庄严。这种庄严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使你不可动摇,使你变得深沉,当然你也可以幽默,但是这种内在的庄严使你深沉,使你变得跟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不一样。所以我希望“敬”这个概念在所有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扎根。

孔子的弟子问孔子什么叫孝。现在以为能养就是孝,他说不是的,如果能养就是孝,犬马也能养。“没有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敬”,你这个孝跟犬马都没有区别。所以孝的内核还是“敬”。实际上你对父母要表现一种“礼敬”,以至于社会上所有礼仪的精神内核都是一个“敬”字,这也是孔子的话,“无敬不成礼”。这个概念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在各种场合穿什么样衣服,都是礼仪,而这里面都体现在一种“敬”。所以我认为,“敬”这个概念已进入中国文化信仰之维,而且“敬”是跟“诚信”联系在一起,“无诚则不敬”,反过来也就是没有“敬”你就不能“诚”。这种自性的庄严,当然是“诚”。而没有“诚”,也就没有“信”。大家试想,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敬、诚、信”这三个概念,如果我们把它的叫做价值理念的话,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当今社会所缺乏的“诚、敬、信”,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2、诚信

诚信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所以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朋友有信”。《论语》《孟子》里面,把“信”放在非常高的位置。

“诚”,《论语》《孟子》讲得很多。但《中庸》《大学》讲得尤其集中。《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诚”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大学》讲“正心”、“诚意”。人的人格修养,总是内里有诚,外面才有信。所以《易经》乾卦“文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又说:“修辞立其诚。”

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有个跟他学习的人在离开前说,我跟先生这么多年,有什么重要的话告诉我吗?王阳明说:“立诚。”这个学生说,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我们面对的事情太多,难道这两个字就够了吗?王阳明又说了一句:“立诚”。他又追问:“够了吗?”王阳明说:“够了”。

立诚,这是做人之本。诚信是“六经”里面最基本的价值观。它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精神内核。离开了诚信,说一点花哨的话,做一些花哨的事都没有用。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