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这是刘梦溪先生此次报告的主题。他认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但社会的泛商业化、泛市场化会冲击文化的基本价值,使社会失范、失德、失敬的价值紊乱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重视“敬”“恕”“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发挥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重新念古代的典籍,念中国文化的经典使我们感到亲切,而且有直接的意义。我们的现状,有些真正到了所谓挑战底线的状况,不仅仅是挑战道德的底线,甚至也挑战人性的底线。这种状况令我们研究文化的人感到忧虑,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严重缺失、断裂。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化的最高经典,特别像《论语》这样的书,对日本人、韩国人的影响都非常之大,他们的企业家、官员,即便政治上有不同的取向,从文化根底的层面来讲也绝不会轻视《论语》、轻视中国文化的最高的典范。在东南亚,像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的华族社会也是如此。孔子讲过“礼失求诸野”,这句话很有意思,它是指基本的理念在本来应该在正统衔接的社会里,当它丢失的时候反而要到非正统衔接的地方去寻找到它的遗存。现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区,我们会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尊崇,以及他们的基本礼仪,这些都很令人感动。

传统文化的丢失非常可惜,弥补起来非常之难,甚至不知如何着手。我是主张在小学里开展国学教育的。国学课讲什么?涉及到什么叫国学?一般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包括诸子百家知识在内。

 二、中国学术史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的历史文明时间很长,它是文明体国家。文明体国家是指一个文化有独立建构的历史,而且它的历史非常悠久,由这样的文化慢慢形成的国家,叫文明体国家。世界上能够称作文明体国家的很少,美国就不是文明体国家。像中国这样的文明体国家,文化的渊源非常之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3000年。现在学术界对夏、商、周三代的看法还有不同意见,但是以我个人对历史的了解,夏商周的历史不成问题。

中国在学术思想方面,也非常悠久。中国最早的思想家都产生在“诸子百家”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还有兵学的创始人孙子。大量的思想家产生于此时,他们的思想很活跃,而且每个人都建构自己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他们的思想进入很深的知觉层面,这个遗产对我们国人而言是永恒的,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纷争的局面结束了。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这个中华帝国一直持续到1911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我讲一个概念,过去我们念书的时候,所受的教育常常把从秦汉到清朝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但是近十几年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所反思,认为封建的概念不完全能够表现从秦汉到清朝这个历史过程的状况,所以学术界不大用封建社会的概念,我个人就比较喜欢称之为传统社会,也有人提出可以叫做帝制社会。

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这个过程当中,为现代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最早的一次的努力,应该是晚清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从1860年开始,但这次运动,由于中日甲午战争被日本人打断了。

中国在走向现代的过程当中,第二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努力是国民政府的现代化推进,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半期,国民政府在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的成绩是明显的,国家也开始往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并且出现了成果,可是这次努力由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日本人打断了。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中国历史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这次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的,走过了很长时间,经过了曲折,但近30年成果明显,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没有完成,而且,在我看来还存在危险。我在很多年前曾经提出过,这次现代化努力是否还会被打断的疑问,这个话在今天仍然有效。我们继续现代化的努力还会被打断吗?还会被日本人打断吗?历史有时候是有宿命的,谁能想到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努力被日本人打断,第二次还是被日本人打断?第三次呢?我们不能让它打断!可是这需要有很高的智慧。

当提起智慧的时候就会跟中国文化有关联。中国的学术思想在秦汉的时候主要表现为制度文化,历史教科书上常讲,“汉承秦之制”,汉代又把它完善、发扬。汉朝是很强大的,而汉代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经学”。汉武帝时期对孔子做了重新评价,推行“独学儒术”,把孔子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独学儒术对孔子好还是不好?既好又不好,好是把孔子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好是在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身上加了很多不需要的光环。后人在解读孔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这些附加的光环而产生误解,汉代对“经”的解释此时也走向了繁琐。

进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涌现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想——玄学。玄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讨论“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名教”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里面有一个伦理秩序,以儒家思想为主题,跟“名教”相对立的是“自然”。晋朝的一批文化人,不太满意司马氏的父子篡夺了皇位以及政局的变化,他们想到乡下去。比如最有名的“竹林七贤”,包括音乐家嵇康、诗人阮籍等,他们走的是一个倾向于自然、跟名教相对立的道路,老子和道家的思想对这部分人影响甚大。这个时期还有另一个主题——关于“有”和“无”的问题。这个世界当中什么叫“有”,什叫“无”,“有”和“无”是什么关系?这方面讨论的代表性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对“有”“无”问题有很深的见解。当然他们也会讨论到什么叫圣人?圣人该不该有情?考虑得很细。王弼的见解是圣人并非无情,但是他不受制于情,他有情还要超越情。所以这个时候的文化,一个是名教和自然,一个是“有”和“无”的观念,这个时期是思想解放的时代,大量的思想家、著作涌现。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