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挥作用?”这是刘梦溪先生此次报告的主题。他认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但社会的泛商业化、泛市场化会冲击文化的基本价值,使社会失范、失德、失敬的价值紊乱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重视“敬”“恕”“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并发挥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作用。“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为标志,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

3、忠恕

“忠恕”也是孔子的思想。忠是对一个人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你与别人相交,有没有守持忠实的态度,是你能不能交到朋友的你自身的一个条件。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与“诚”可以互训。诚者必忠。“主忠信”是孔子的道德律令。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忠”是一个永恒的价值理念。“忠”和“敬”相关,孔子讲君子有“九思”,其中两思,就是“言思忠,事思敬。”如果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即使到不同的族群或者不同的国度,也行的开;反之,即使是到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

子贡问老师:有一种道德理念需要一辈子来坚守,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恕”。“恕”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强加于人。如果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你和他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跟主体之外的他者的关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麻烦。

“恕”这个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理念,西方思想界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这个价值理念是人类的道德金律,属于所有人的。而且从这个价值理念,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和合之美。

4、知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仁,知耻近乎勇”,这是《中庸》里面的话。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中国文化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化,他讲究力行,光讲空话不行动,不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耻”这个概念是人所独有的,你遇到不好意思的事情,做了不合适的举动,你的内心会产生一个愧疚,会产生耻感。

“知耻”其实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文明指标。人的文明的表现之一,是有羞耻心,也可以叫“羞恶之心”。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不忍;辞让之心,是文明礼貌;是非之心,是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羞恶之心,就是“知耻”。孟子称这四个方面是人的“四端”,即做人的开始。如果是一个士大夫,官员,有羞恶之心,知耻,才能廉洁。明代大学者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所以“廉耻”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理念。

如果要讲当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应该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最早出自《管子》。“礼”是文明秩序,“义”是社会正义,“廉”是节俭廉洁,“耻”是道德的约束与自律。管子称“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维”。

5、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总原则,虽然不同也可以和平共处。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史华慈教授提出一个理论: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

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共存,可以沟通,可以融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理念。古人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的说法。西方人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沟通和对话,进而和解、共处的。正如宋代的思想家张载所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人类最终应该是“和而解”,而不是“斗而亡”。

对话需要智慧。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这是老辈人,一个文化学者对这个世界的期待。中国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些,应该更和谐,应该“有话好好说”。

这些理念的最高的源头来源于“六经”,所以我赞成马先生的看法,如果讲国学的话,应该把“六经”作为国学的最主要内容。但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学问“经学”是好大一块,你要进入“经学”还要读“小学”,所谓清儒讲的读书必先识字,“小学”是一个入门的途径。所以这个国学,就跟大家认同的学术史区分开来。

我主张小学、中学、大学都开国学课,以“六经”为主要内容,要选读可从《论语》和《孟子》入手。慢慢地,中国传统思想与这些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深入到我们中国人的精神里面去了。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