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发展

以中国特色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建设的历史实践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务求实事求是,是我党和国家在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取得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中国的创新发展既需要从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不断创新。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

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需要有多视角、多维度的观察,这样才能丰富认识,发现局限,避免陷入某一种理论偏见之中。在学习和运用创新理论时,加强从马克思经典理论视角去研究创新问题,可以丰富我们对创新和经济规律的理解,使我们的经济理论工具更加全面、合理。

熊彼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创新概念并奠定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但他表明了马克思的研究对他的启发作用。熊彼特说,自己的研究“只包括他(马克思)的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谁都没有能看到这样明显而且很久以前马克思就曾强调过的一个事实——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毁灭老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西方经济学者高度肯定马克思对创新理论的重要贡献。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指出:“只有19世纪的马克思和20世纪的熊彼特确实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将创新放在中心地位。”美国的F.M.谢勒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结合”。约翰·伊特韦尔等学者曾指出,“马克思(1848年)恐怕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把技术创新看作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然而到了20世纪上半叶,著名经济家中差不多只有熊彼特一个人还在继承和发扬这一古典传统。”

虽然马克思没有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创新”概念,但他关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新机器,以及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变革等观点,蕴涵着与创新相近的含义。如,马克思以“劳动条件的革命”“技术变革”“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机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资料的革命”表明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来衡量技术创新的进步程度等。

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常把“技术装备”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提并论,认为“科学却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认为,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上层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法国哲学家库斯塔·阿劳斯克斯在《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一文中指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惟有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技术之意义的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的理解,才能有一种清晰的哲学认识”。

马克思的创新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他关于“科学是生产力”的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准确把握时代主题,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指导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长期坚持改变的科技投入,为中国经济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