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和为贵”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第12章》)孔子认为,不管是治国理政,还是为人处事,追求和谐的结果,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想法。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和谐,不懂得用“礼”(即规章制度)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第12章》)这就是说,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们之间、家庭及家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维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睦融洽的理想状态。换一句话说,讲和谐,不能以牺牲原则来讲和谐,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要搞君子的和谐,不要搞小人的和谐(“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第23章》)。
1、和为贵”的内涵及实质
“和”与“同”是春秋时代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国语·郑语》)。意思是说,把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调和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和”;把相同的两个以上的事物合而为一,这就叫做“同”。比如,啤酒中加入可口可乐饮料,口感不错,许多人爱喝,这就是“以他平他谓之和”;但如果在矿泉水中加入白开水,它还是水,味道如一,不可能有什么变化,这就是“以同裨同”。所以,史伯说,如果一支乐曲只奏一种声音,或者只用单一的一种乐器演奏,肯定不如用多种乐器演奏好听;一幅图画,如果只用一种颜色绘画,肯定不如用多种颜色绘画好看。
齐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大臣晏婴对“和”和“同”作了进一步的辩证地阐述。他认为,“和”是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而成的统一,而“同”则是简单的统一(“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婴还打比喻说,“和”好像做羹汤,加上各种调料、鱼、肉,以及火力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起来,吃起来才会好吃;单一的琴瑟演奏的乐曲,也一定很难听。
史伯、晏婴都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认识到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2、 达到“和为贵”的要求与不同模式。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从处理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来说的。“和为贵”,并不是非此即彼,要吃掉对方,而是要在保持事物各自独立性的同时,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简单一句话,求同存异。孔子看到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矛盾的复杂和激烈,因而提出用“礼”来调节,达到“和而不同”。孔子的所谓“君子和”,是指有区别的部分能够实现矛盾的统一;同,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区别。孔子的这一思想充满着辩证的认识论思维。别说是阶级存在的社会,就是无阶级的原始社会,矛盾和差别,也总是存因此,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成为每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际关系中的“和为贵”。就是要实现“君子和而不同”,而不搞“小人同而不和。”用我们现在的外交语言来说,就是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能以任何借口,把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等,强加输出给别的国家——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外交思想的体现。反之,则是“小人同而不和”的冷战外交思维。人类的历史文明本来就多元化,而世界才多姿多彩。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封建主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道教等,都应该在地球大家庭中和谐共生,她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世界大同。可以说,“和为贵”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光辉亮点的思想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正如保加利亚学者伊万克勒斯特夫提出的:“中国是一个适应型的而非改造型的(民族),假如它坐到全球驾驶座上,它不太可能大刀阔斧地改变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利用这个世界来达到自身的目的”(参见《日本时报网》2012年1月6日文章:“当中国统治时,中国人不会制定规则”,《参考消息》转载时题为:“中国崛起不会像美国一样行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