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分为二看德治仁政
孔子德治仁政的思想,可以说博大精深,形成了体系,而对以法治国问题则少有论述。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法的概念比较少,如果有的话,也主要体现在“礼”的阐述中,孔子心目中的礼是作为规章制度或法律的“礼”,即周礼,当然也是法的范畴,但它没有像道德这样全面,并把道德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层面。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往往与思想家的愿望相反。因为,道德的约束力有十分有限的,而且是会变化的。没有对从政者实行严格的、公开的、透明的监督制度,好官就有可能会变坏;如果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从政者实行严格的公开监督,那么,坏官也会变好,起码不敢贪赃枉法。所以,这种寄希望以德治国为主而用“仁政”建立起来的朝廷、政府,往往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为腐败的朝廷或政府。中国的封建王朝体制历史为什么如此漫长?封建独裁专制延续二千多年,改朝换代只是换了皇帝,压迫剥削人民群众的制度却没有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千多年以来,把道德政治化了,或者说,把道德和政治混成为一个东西,而缺乏反映民主、民生、民权的法治思想及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制订过一部保护人民权益的国家宪法。老百姓总是寄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一个“包青天”式的好官,因为他们相信,能够成为国家大臣的官员,个个都是仁人君子,像孔子一样的“圣人”,都是仁慈的“父母官”、“父母”政府。无疑,这是对人性的过高要求,只有个别人或少数人能够做到的,而绝大数人是做不到的,希望所有当官的都大公无私,没有私欲不贪污,太难,不可能。
以儒家“仁政”思想建立的封建政府,实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它维护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利益,许多熟读“四书”、“五经”的仁人君子都变成了贪官污吏,赵高、李斯、李林甫、蔡京、秦桧、史弥远、贾似道、严嵩、和珅,可谓如吕好问所说:“赃吏这害,遍于天下。自小至大,习以成风,株连蔓衍,不可复治。”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显而易见,我们想要保障维护北京十里长安街的交通秩序,决不能靠对司机进行道德自觉性的教育,而无需设置红绿灯。一个简单的事实告诉我们,法规制度的建立远远大于道德的说教。21世纪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前仆后继”?一个个沦为阶下囚呢?不是因为没有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而是因为对他们缺乏严格、公开、透明的法律监督。所以,对那些从政为官的“正人君子”而言,侧重点并不是对他们进行道德的所谓“党性”教育,而是多给他们准备一些法律的“监狱”牢房,让其提心吊胆,收敛而不敢贪赃枉法,变得廉洁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二,做君子,不做小人——建设“君子”式的道德精神家园。
以德修身,是孔子道德思想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换一句话说,就是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他的关于立身做人的思想,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对当代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做君子,不做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如果单从言论上判断,可以说,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一位“雷锋”式的文化名人,为什么?因为,孔子“对人生有深度的了解,对做人道理,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部《论语》,堆满了格言”;“一部论语堆满了格言和统御之术警世之训,影响旷远。”(柏杨著:《丑陋的中国人》,第142-143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8月版)。
《论语》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思想缜密深沉、举止庄重从容、学而不厌,循循善诱,博学多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之长者形象。黑格尔在《哲学讲演录》中也说:《论语》中只有“常识道德”,思辨的哲学一点也没有,只有一些善良的、道德的教训。虽然柏杨、黑格尔的说法含有偏激的情绪,说得过分、片面了一点,但反映了《论语》的主要思想主题,是倾向于伦理思想和人生的道德修养。因此,我把孔子称做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道德思想家。作为个人修身,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孔子的《论语》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性质的人生教科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