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儒释道思想的特点(16)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和为贵,还要对领导和朋友的交往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孔子认为,对领导的来往不能过于频繁无度,他人以为你是在巴结上级;对朋友的交往不能过于亲热,他人会产生不满。距离产生美,对任何人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和为贵”的理想状态,就能保持时间长。同理,国家与国家也如此,不结盟,朋友满天下;结盟将招致不少怨恨(“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第四第26章》)。

“和为贵”,必须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对别人求全责备,要求别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必然会得罪许多人,这就等于给自己制造一个个敌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怨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第15章》)。

家庭关系的“和为贵”孔子认为,百善孝为先,就是要实行孝道,这是建立和睦家庭的必然要求,它符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必尽义务和天职。孝不孝,看行动。对父母的过错应该进行善意地规劝、提出,不能看着父母犯错误不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区长尊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第18章》)。再次,孝敬父母必须时常把父母的年龄记在以上,一方面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作儿女的又要时常惦记父母因年事已高所带来的生病等忧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第21章》)。 最后,孔子特别强调要从精神层面孝敬父母,它比物质上的孝敬父母更重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第二第7章》)。意为多回家陪陪父母,问侯问侯。

(三)佛教思想观点简介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出世,其基本内容,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它认为世间万物因缘而生,因果报应是规律,劝人从善,生死轮回,死后可以乐极升天。换一句话说,就是解决生死观问题,提升精神层面的问题。

1、什么是佛教?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讲,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就叫佛法。佛教的基本内容,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换一句话说,即解决世间的苦、苦因、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

“法”字的梵语是“达摩”。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如水,湿性,液体、流动性等,是它的特性。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叫做“法。”佛经中经常见到“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

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姓乔达摩,名字叫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字是“佛陀”的简称,是意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教包含三种涵义:正觉、等觉和圆觉

一切人皆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量的光明。”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