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与生态

素质与生态

摘要: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够理解我说的生态,它的确是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但也泛指那片“黄土地”!人之生存,毕竟不是冰草根,那般追逐水分,乃形成自己千尺百丈的根须。我倒是想让它“拔地而起”,改变土地赋予的生存习性,去有所思作为人应有的本质!

素质,笔者意指事物生而有之的性质,但也指后天的素养。

黄土高原干旱缺雨,光秃赤裸,生有一种草,农民叫它冰草。它的草尖被牛羊牲口啃食尽光,而根却很长,千尺百丈地深扎于黄土之下,这种“生态”,乃为企盼、追逐黄土下面的潮湿水分,其所处的生存环境使然。农民改土造田,削山填沟,将它的根刨挖出来,用它搓编窖井绳子。窖井非常深,储存雨水、雪水。一桶窖水数十公斤重,全仗这草根绳吃力把水从窖底提上来,绳子“吱喳”响,而未见断绝者。其所具备的这种磨砺而来的拉力、韧性,即可谓后天素养了。

是故生态,笔者的意思,乃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也,当然也泛指“黄土地”,因为没有什么生理特征和习性能够离开其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圈”而言之。而人的素质,与这草根的“根性”相似,有与生俱来者,有经历生存环境的历练,依据“适者生存”的法则,适之而生者。

由是联想,我们国人的素质中,多生存本能,而少生态思考;尚追逐实惠,而远离精神梦想;好趋附求同,而乏个人意志。如那冰草根,深扎土下,虽然为生存所必需,却并非是对其自身本质的探触!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