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乐水:细数古诗文中的水长情深 古人为何爱水?

知者乐水:细数古诗文中的水长情深 古人为何爱水?

摘要:水,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是历代文人们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诗文的表面,不难发现其中展现出的文人们的人格精神。水的韧性,水的情怀,水的包容,何尝不是文人们的追求呢?

从古至今,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人心。文人们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频频以水入诗入词,达意传情。高兴有水,失意亦有水,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

孔子立于大川之上,望着滚滚逝去的流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把山水与人的品性相连:“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也曾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君子形象,说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等优秀品行。《管子·水地篇》中称水为“万物之本源”,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水变化而生成的。道家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水成为理想人格的化身。

文人们笔下的水,句句关情,字字精心。浩瀚杳渺的先秦,“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春秋时期,“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飞涧旁这段曲论相和的故事定格为千古佳话;金戈铁马的三国,曹操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唐朝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潭水已深千尺,却不及汪伦送别的情谊,诗仙李白即兴赋诗,信手拈来,真挚友情呼之欲出,“桃花潭水”也因此成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