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协同发展要重视人文一家亲

汤华臻:协同发展要重视人文一家亲

鸡年新春即将到来。相较往年,今年京津冀三地的年味儿更具别样风采,互相“串门儿”成了一大特色。北京市民坐着公交、乘着火车到河北赶集买年货,津冀老百姓拿着《京津冀名胜文化休闲旅游年卡》畅游京城名胜古迹,《京津冀古代生活展》在三地博物馆同时亮相……首都北京、燕赵大地、海河之滨,处处洋溢着“一家亲”的氛围。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孕育了协同发展的深厚人文根基。从历史地理分布看,古时的燕赵大地东部临海,黄河为其南界,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恰恰涵盖了今天的北京、天津及河北等区域;从文化发展看,三地同源同根一脉相承。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唐朝以前三地人民居住在太行山南麓,后来随着黄河治理逐渐向海边迁徙,向整个京津冀地区开枝散叶。亲缘血脉绵延不绝,文化交流则进一步深化着三地融合。比如,备受群众喜爱的评剧,根在河北唐山,兴盛却在京津两地;再如,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京派”作家群,并不只有北京人,活动的场所也扩展到整个京津地区,等等,诸如此类的聚合效应还有很多。

如果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本,那么现实则对“人文相亲”提出了更多更紧迫的诉求。当代社会,人们习惯于以社会、经济、产业等“硬指标”,来评判区域协同发展的好坏。其实,以人文交流为基础的文化协同等“软效应”同样不可疏忽。文化具有浸润和溶解的特性,它从价值、利益、目标等各方面来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这是一种内生动力。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言,人文要素正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一大关键。试想,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这蕴含着何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财富?如若积极盘活运用起来,激发的能量必将非常可观。

这些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迅速推进,三地人文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从语言文字事业到整个文化领域,各个战略框架协议逐步搭建;从医保互认到干部挂职交流,不同层级的制度支撑逐步完善。然而,相对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这些动作还很不够,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了文化落差上,人才交流的体制机制壁垒尚未完全打通,文化资源也未得到充分挖掘。有一份基于全球范围的调查显示,经济合作之所以搁浅,30%的原因是技术、资金或者战略方面的问题,而70%的原因是因为跨文化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将民间交流、文化融合等人文协同作为一个重要突破点。

人文协同不可能单兵突进,其进度的快慢、效率的高低,有赖众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从宏观层面考量,协同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协同需要与公共服务、交通环保、民生保障等各个领域联动;从微观层面看,人本身就具有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需求,人的创造性活动很大程度上必须建立在基本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否则,人员流通之门倒是打开了,但是医保用不了、道路没通好、产业不衔接,等等,也无法激发人文相亲的亲和力,自然也无法汇聚协同发展的合力。

民间有句俗语,“亲戚是走出来的”。在春节这个欢乐祥和的节日里,三地人民“互相串门”其乐融融,透露出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向心力。将这股良好势头保持下去、拓展开来,让民间交流多一些、再多一些,让相互走动之路顺畅一些、再顺畅一些,“人文一家亲”的京津冀必将凝聚起更大的共识,绘制出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