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农”情结

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农”情结

近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继续发出一系列惠农“大礼包”,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拥有更多获得感。

农,天下之大本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历代贤明君主均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汉代“文景之治”,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确保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劝课农桑,甚至以身示范推广先进农耕工具;元世祖设立专门机构,颁发专门文献,指导农业生产;清康熙皇帝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改革开放初期,“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均以 “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被称为“五个一号文件”。到了2004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时至今日,已连续颁布14年,与“三农”结下了深厚“情结”。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特别是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一旦农业基础发生动摇,农村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农民体会不到获得感,势必造成不可逆甚至毁灭性打击。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农业生产,早在1934年,他就提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的论述。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一穷二白的局面,把解决温饱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业。我们提出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发展农业本身就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没有农业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的。从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来说,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也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因此,我们说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基于以上原因,党中央审时度势,连续14年向农民发出一系列惠农“大礼包”,富了百姓口袋,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牢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经济社会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微观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站在决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节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新的矛盾,比如农产品需求进一步升级,有效供给跟不上;比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外低价农产品涌入国内,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国内竞争力跟不上;比如近几年,我国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然突出。从而把矛头指向供给侧,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时代最强音”,并精准抓住了结构性、体制性两大矛盾。

聚焦本次一号文件,供给侧改革怎么改?《意见》指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并提出了结构调整应当遵循的“优、绿、新”三字方针,确立了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政策支持力度的两个思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和财政上做好整合撬动两篇大文章。可以说,《意见》贯穿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饱含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农业、关系农村、情系农民的为民之情。能否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关系到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推进农村电商发展等任务的顺利完成。

致治在于任贤,兴国在于务农。中央连续14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谋划农业发展大局,指引农业发展方向,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放眼国际环境、立足国内实际作出的必然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新农村、维护农民利益的坚强信心和决心。食为人天,农为正本。2017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紧盯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作者单位:山东梁山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李丹华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