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势 服务发展 有序生长(5)

把握大势 服务发展 有序生长(5)

——2016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主报告上篇)

5.日趋理性的评价研究

研评机构:强体健身 协同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举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评价体系”专家咨询会等,改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方法、流程。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研制开发中国智库索引(CTTI)、开展智库效能评价,创立常设性“中国智库治理论坛”。CTTI在2016年先后完成了系统研发、数据库上线、首批来源智库名录公布等,并发布来源智库效能测评报告。由此,中国首个智库垂直搜索引擎与数据管理平台成型,智库研究与建设又添原创性新工具。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中心持续举办“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为其开创的中国版《全球智库评价报告》编制改进提供启发。

评价排名:投射中国智库前进之路

《2015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上海社科院发布,科学解析中国智库圈层结构,分别就中国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内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进行评价排名。

《中国智库网络影响力评价报告》: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发布,首次提出智库网络影响力RSC雪球评价模型,为衡量中国智库的智力资本和传播交流能力提供全新视角。

《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布,对中国智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成给出独到阐释。

《全球智库报告2015》: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组推出。据此研究,中国依然是名列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智库数量达435家。

此外,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团队编写的《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中国智库透明度报告》等,也为智库评价增加了新维度。

勾画智库研究思想版图

一批研究智库的著作、译著先后出版,大量论文、研究报告见诸报端,为智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思想启发。

智政相互作用机制深入探讨:开闸放水与产品供给。让智库助推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部门主动打开公共需求的“闸门”,接上智库产品供给这一“活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心主任王辉耀、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等学者就智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渠道、“旋转门”构建等提出建议。

智库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支撑人才持续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等学者发出呼吁:创建一套符合智库特点的人才机制,建立有利于产出高质量政策建议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提倡智库专业伦理,塑造智库价值之维: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提出“智库专业伦理”概念,从价值观、行为准则、专业研究模式三层面呼吁智库提升内在素养与文化,实现知识报国使命;隆国强认为要有意识地培育智库文化,要在智库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良好风气。中国智库建设的自省与自觉进一步提升。

结 语

发展与成绩有目共睹,不足与缺憾也现实存在。在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的不懈探索中,应始终不忘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之初心,不断提升、砥砺奋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智库年度发展状况与建设路径研究”[16@ZH023]的阶段性成果。执笔人:王斯敏、曲一琳、贾宇、张胜、姬泰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