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大势 服务发展 有序生长(2)

把握大势 服务发展 有序生长(2)

——2016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主报告上篇)

2.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

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完善

顶层设计,健全治理结构——中央党校实施“教学与智库创新工程”,把智库建设作为全校所有工作的根本方向之一;中央编译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的智库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划统筹智库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舆论学研究院采取举校兴办、文理工协同创新体制,以智库研究项目为核心组建研究团队。

建章立制,推进制度建设——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修订通过了《研究院章程》《理事会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等十余项内部管理制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在组织创新、机构设置、人员整合、职称评定等11个方面探索完善相关制度;北京师范大学整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已发布的13项规章制度基础上又研究制定《咨政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5项制度。

统筹规划,明确运行机制——新华社建立起包括多层次沟通机制、课题督办机制、选题策划和碰头会商机制与选题报送机制等在内的智库工作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实行“自我发展(虚体)和学校指导(实体)”相结合的组织体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创立决策咨询课题随机立项机制,对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效果明显。

资金筹措、管理及使用机制多点突破

统观全年,在经费筹措及使用方面突破较大的是国家高端智库和社会智库。

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按照“稳定支持、遵循规律、绩效导向、专款专用”原则,探索建立经费管理机制——军事科学院从原科研经费渠道划拨近500万元作为智库配套经费,并将专项经费主要投入项目研究和成果奖励;上海社会科学院试水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智库建设基金会争取到社会更大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设立智库基金制,初期吸纳社会捐助一亿元。

社会智库本身就有经费来源广泛、使用较为灵活的机制优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咨政研究为主,兼顾社会服务,在数十年建设中形成了“以咨询收入支撑智库发展”的特色制度;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逐渐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目前运营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研究课题收入、出版物收入、活动收入、社会赞助、理事捐赠等多种渠道。

人才管理、培育、激励机制逐步破冰

广开门路选聘人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养事不养人原则按需设岗,已建立事业编制、合同制并轨管理的6级管理体系;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大量吸收国内外国际法专家参与智库工作,按照“专兼结合、分类聘用、自主选择”的原则选用人才。

多措并举提升人才——浙江师范大学发挥高校智库“孕才”优势,依托非洲研究智库积极开展“非洲学”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建构起完整的人才培养平台;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开辟了与国家能源局的人才“旋转门”,国家能源局选派干部赴研究院挂职,研究院选派专家到能源局参与能源规划和改革方案编制;民生银行研究院承担了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管理职能,通过博士后的培养与使用提升智库研究力量。

真招实策激励人才——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研究人员评职称不受名额限制,成为全校“人才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进行了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制定了科学系统的绩效指标体系和切实可行的业绩激励机制;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通过分类评估、考核、激励,完善研究基地“特区”绩效评价体系。

传播转化、国际交流机制稳步推进

在传播转化机制方面,越来越多智库“内外兼修”,一手加强自媒体、自办刊物的营运与推广,一手强化与大众传媒的紧密合作。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拥有多个国际化传播平台,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江苏沿海发展智库充分利用一心(江苏沿海开发信息中心)、一网(江苏沿海开发网站)、一刊(沿海发展研究)、一报(江苏沿海开发信息快报)、一号(沿海发展微信公众号)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信息服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开办中英文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与数百家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往来关系。

对内提升公众影响力,对外拓展交流合作渠道。中俄蒙合作研究院初步与俄罗斯、蒙古国智库建立起以“一联盟、一论坛”为纽带的智库交流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制度化整合中国国内和中东欧16国智库的优势资源。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