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讲清楚”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2)

从“四个讲清楚”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2)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富有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和巨大的创生能力。时移事易,新的时代,新的处境,中华传统文化也承担着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把握时代脉搏,吸引人类其他文明的优秀成份,引领时代前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竭的丰厚滋养。

人类高度

国际视野,当然不是唯西学的马首是瞻,而是借此综合创新,以人类的高度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来“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向国际传达过这一当代中国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传达了在国与国关系中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这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哲学意味的范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华传统文化追求高远、思想深邃,在人类思想的高处与其他文明相遇,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仁者爱人,重和合,求大同,有利于缓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有助于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启迪意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构画了人类发展的未来远景。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立命之学。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新质、转换创新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富有海纳百川的创新精神和巨大的创生能力。时移事易,新的时代,新的处境,中华传统文化也承担着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把握时代脉搏,吸引人类其他文明的优秀成份,引领时代前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竭的丰厚滋养。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植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仁爱”观念,同时也要融入现代科学的生态理念;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强调的是“为人民的统治”,而忽略了“人民的统治”,融入现代的民主观念,才能推进人民民主专政;现代诚信要建立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把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权利等契约诚信作为重要的参考,实现美德与制度的结合等等。《尚书?说命》中有“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朱熹认为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王阳明进一步推进到“知行合一”,影响了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由知行关系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创”与四个“讲清楚”也是“合一”的两个方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传统文化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在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华民族的发展,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面临诸多困境,人类要进步,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2015YZD17)、山东省201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重大项目“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