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和支撑,也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全球领先,跃居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美国环球透视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工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在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正是这些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摆脱困境、实现经济相对平稳运行,甚至逆势增长的核心关键。制造业更是实现创新、抢占未来的关键制高点,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做强中国制造,才能振兴实体经济。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在制造业、难点也在制造业。近年来,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实向虚”的倾向愈加明显,这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受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和出口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发展遇到较大困难,行业利润率不断下滑,部分行业甚至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以钱炒钱、赚快钱现象大量存在。从制造业自身来看,投资回报率快速下滑,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纷纷从制造业领域抽离。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一直维持在85元左右的高位,2016年1—10月为85.85元,同期企业主营收入利润率仅为5.71%。同时,社会上对制造业的认识仍停留在“傻大笨粗,黑累脏差”的层面,年轻人不愿意进车间、当工人。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有部分舆论认为,我国今后应主要发展服务业,制造业不再那么重要。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似是而非的。如果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制造业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扭转“脱实向虚”倾向,振兴实体经济就很难落到实处。
解决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必须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制造业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而实体经济失衡主要是制造业的失衡。表面上看,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债务攀升、增长下行等问题是需求不足引发的。但从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我国制造业大多数的供给只能满足低质低价的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