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为什么退潮

西式民主为什么退潮

近几十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向其他国家不断“输出民主”。据统计,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到“阿拉伯之春”,世界上有约8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所谓“民主化转型”,但绝大多数要么从希望到失望,要么从希望到绝望。由于“劣质民主”问题突出,西方国家不得不面对尴尬的“撤退中的民主”现实。审视这波国际“民主运动”的整个过程,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西式民主潮起潮落的原因。

西式民主理论的内在矛盾

“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为民众掌握和做主之意,近于“人民统治”。后来,民主的内涵逐步丰富,可以指国家制度,也可以指国家形态,还可以指政治参与权利;可以指组织管理的原则机制,也可以指开放包容的精神,还可以指行事作风和工作方法,等等。其中,作为国家制度是最基本的含义。而所谓“西式民主”,是指西方资产阶级创造的,以多党制、议会制、普选制、三权分立制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形式。在历史上,资产阶级民主取代了封建专制,曾经发挥过非常革命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肯定民主的进步意义,认为“民主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

但是,西式民主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这源于民主自身。民主虽然“是个好东西”,却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彰显正能量,也会产生负效应。被视为西式民主远祖的古希腊,就曾由于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陶片放逐法”,民主演变为易于情绪化的多数人的暴政,不当放逐了一些贤能之人。因而,在亚里士多德等西方古代思想家看来,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一样,属于“变态政体”的一种。

另一方面,矛盾源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生俱来的周期性危机因素。在阶级社会中,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在根本上属于上层建筑,服务于国家性质,民主的主体从来都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西式民主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等价交换原则反映到制度上的结果。这样,如同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的私人占有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政治的社会化与资产阶级对权力的实际垄断之间的矛盾,也将导致周期性政治危机。虽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来缓和危机,但内在矛盾运动使这些危机不可避免。一些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把民主神圣化、把西式民主完美化,误导一些发展中国家把民主当成万能灵药,喧嚣过后,终将引发西式民主退潮的“多米诺效应”。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