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校园暴力、打击“村霸”、从严惩处非法集资、依法处置“僵尸企业”……
连日来,两高报告中的这些亮点成了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话题。代表委员们认为,最高法、最高检围绕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履职尽责,服务保障民生,司法更加公开透明,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获得感越来越强
贯彻新发展理念
“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后,我感到2016年最高法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体现出法治在深化改革、推进去产能工作中取得的实实在在进步,依法处理企业的‘生与死’渐入正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王计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16年,全国法院审结企业破产案3373件,同比上升较高。今年2月,最高法官方统计,2016年全国法院受理企业破产案5665件,同比上升53.8%。
“有些企业既不经营也不注销,由于各种原因长期陷入停滞或被搁置,称之为‘植物人企业’。”王计委员说,这些企业不仅浪费市场资源,其潜在的纠纷与诉讼还有可能占用大量的司法资源。此外,还会对国家机构在数据统计方面造成干扰,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开展,对这些“植物人企业”应予依法清除,净化市场空间。
当下,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风险防范日益迫切。假借网贷名义诈骗,打着创新旗号集资,以高回报为诱饵,不断变换“外衣”的非法集资让很多人身陷其中。
代表委员们表示,检察机关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严惩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以及洗钱、地下钱庄、网络传销犯罪。这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得到更好保护。
“骗取扶贫资金”“精准扶贫识别优亲厚友”“倒卖扶贫物品获利”……针对扶贫领域的“小官大贪”“蝇贪”,去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挪用扶贫资金等相关案件1.5万件,各级检察机关查办扶贫领域相关职务犯罪1892人。
“今年最高检提出要‘继续集中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并同国家发改委、扶贫办共同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工程项目开展预防监督,实行挂牌督办,这样贫困群众的权益将有更坚实的保障。”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梁明远说。
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
“2016年,法院、检察院坚持司法为民,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了市场秩序。”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王伟代表说,他的公司曾遭遇网络攻击导致网站瘫痪,同时犯罪嫌疑人还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勒索钱财。事件发生后,公司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在检察机关的支持下,很快就锁定犯罪嫌疑人,并将其抓捕归案,有效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在司法政策制度方面,最高法院专门出台了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指导各级法院依法惩治侵犯产权犯罪。最高检制定实施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8条意见”、加强产权司法保护“22条意见”,起诉侵犯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犯罪13629人,立案侦查侵犯非公企业合法权益的职务犯罪1009件。
代表委员们认为,两高严格区分违法所得与合法财产、个人财产与企业法人财产、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界限。严格遵循法不溯及既往、从旧兼从轻等原则,依法妥善处理历史形成的产权案件,这些都有利于激发人们创新创业创富。
宣战“执行难”、惩治“老赖”是最高法报告中的亮点之一。解决执行难,就是要保障合法财产权益能够依法得到实现,让“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成为历史。“报告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解决执行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说,去年,全国法院切实践行“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的庄严承诺,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张立勇代表以河南法院为例说,他们先后开展了“子夜行动”“凌晨出击”“中秋雷霆”“除夕神兵”“初一会战”等执行专项行动。张立勇代表说:“工作中,我们先后把41.7万名‘老赖’纳入黑名单,判处1380名‘老赖’刑罚,执结案件26万余件,执结率77.8%,使司法裁判真正成为了惩治违法失信的利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