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W020170303573173499061

葛晓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点击观看精彩论述

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成就是极其辉煌的,因为历史悠久,题材内容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表现艺术手法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当然我们说理解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我们要知道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要知道作者的一些基本生平情况,这些在读一般的作品时都应了解。今天我想从几个比较高的层次来和大家讲一讲,如何进一步提升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是从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在题材的形成和扩大的过程当中会形成某一种题材作品的内容、主题以及艺术风格的传承性。比如,咏史怀古、边塞游侠、山水田园、赠人送别、相思羁愁、闺情宫怨等。另外,中国古诗还有一种拟古的传统,比如,在学习前人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把前代相延已久的题材、主题继承下来,促使诗歌在艺术表现上不断进步。如果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有时候要经过好几代人的提炼。下面我们先看一些例子,大家知道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很有名的诗句。但是在他之前,我们看南朝的乐府民歌《子夜歌》里面已经有了“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这个“丝”是双关语,也指思念的“思”。所以李商隐的名句是融化了前人的诗句而产生的。再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在他之前,盛唐的诗人丘为已经写过“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也写过“东风已绿瀛洲草”,这个“绿”字用得很好,可惜李白的这句诗没有太多人知道,但是王安石的这句诗却很有名。像北宋词人晏几道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中唐的时候,有一个叫武元衡的也写过类似的句子“秾李雪开歌扇掩,绿杨风动舞腰回”,只是几个词的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但是品位高下明显。

可以看出,古代诗人往往是把前人最初的创意,逐渐发挥得非常透彻,成为了名句。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非常多。所以我们对名句的欣赏要结合这样一种题材和表现艺术的传承性来认识。 

对于名篇的理解也一样,后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融会贯通了前人同类题材的意思。有时候你不了解以前的作品,就理解不了后来一些诗里的用意。比如,送别诗,从汉魏一直到唐宋,数量非常多。我下面举两首为例,先看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五言律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朋友的情景,应该说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场景。地点在城外,城北青山横卧,城东白水缭绕。这一山一水既是写山清水秀的景色,也是为了和下一句“此地一为别”形成对比,好像山和水都留恋着这个城市,可是人就像孤蓬开始了漂游万里的征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本诗的名句,“浮云”是眼前的景色,但也是比喻游子就好像浮云一样,没有办法掌握自己漂流的动向,“落日”点出了分别的时间,但是也隐含着光阴流逝、人生聚短离长的悲哀。这就是故人情。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