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6)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杜甫晚年的一首名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到夔州所作。描述了他登高所见到的秋天江上的景色,抒发了他晚年到处飘泊、艰难潦倒的处境和无比悲凉的心情。 

开头两句突出了一种动感,这种动感和它声调的讲究非常有关系,字和音节安排得特别密集紧凑,每句各包含三个景色,一字一顿一换,使得句式的结构和他所写的景物达到了契合无间的程度,以一种快节奏来渲染出秋气来临的紧迫之感。能够让人强烈感受到风的凄急,猿的哀鸣,鸟的回旋,好像都在受到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万物都对秋的来临惶然无助。秋的形态是很难写的,但是他借着风、猿、渚、鸟构成的这种飞旋回荡的动态表现出来了。秋气来得那样急促,自然也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秋天来得也是那样急促,所以就产生了惶然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只是一种单纯写景,用叠字对偶,“萧萧”“滚滚”是叠字,节奏放慢了,这也是很典型的歌行式声调,使得第一联急促的节奏转化为“滔滔”“滚滚”的气势,“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落叶的速度,让人想到秋是那样的无情,催促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快速逝去,使人联想到一切有限的生命。同样写滚滚而来的长江,他也有意加快了江水的流速。和上一句相对,自然会令人感到逝者如斯,时不待人的悲哀。同时这两句境界非常壮阔,自然包含了一种哲理的启示,尽管春后有秋,万物都要衰落凋零,但是宇宙和生命又是永恒的,就像长江水不停地滚滚流去,却永远没有流尽的时候,所以这样又构成了一种气象壮阔、富含理性的意境。

秋气来临的快速,自然让人想到自己一生经历的变化,下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概括的是他一生的悲秋之苦。因为他常年在外面漂泊。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写自己眼前的处境之苦,本来生活已经非常艰辛,再加上当时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连一杯解愁的浊酒都得停了。整首诗是以一种逐渐低沉的声调,写出了他独立在秋气之中贫病交困而孤独寂寞的形象。

前人对于这首诗有很多赞美,认为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就是每一字每一句都非常合乎格律,七律能够做到这样的流畅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又称赞其“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词。著名诗人林庚先生对词有一段非常美的概括,讲出了词体的基本特点:“词以表现女性美的生活基调和儿女风流作为其主要内容,生活的情调便由关塞江湖的广大缩小到庭院闺阁之间,所表现的只能是对青春消逝的感伤,这就限制了词的境界和气派。然而词到底为诗坛创造了一次新的诗歌语言,从句式到语法,到词汇,都出现了再度诗化的新鲜感,它唤起一片相思,创造了化桥、流水、秋千、院落、小楼、飞絮、细雨、梧桐等一系列敏感的意象,支持了词畅达百余年的一段生命”。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