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音: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12)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古典诗词的成就极其辉煌,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形式风格多样,艺术手法也千差万别。所以,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不能一概而论。要欣赏古典诗词,最基本的问题是理解古典诗词的背景及含义。那么,如何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古典诗词呢?本篇文章从诗词的内容、风格和题材类型的关系;如何联系体裁因素来理解古典诗词的创作特色;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学和词学的理论提高鉴赏水平和古典诗词内涵中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诗词课。

因为这样一种关照方式主要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到了盛唐,很多诗人,像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等,又将其与禅宗的观点结合起来。禅宗推崇一种观念,即人应该悟出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无的,这样才能够悟出佛性。王维是盛唐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又信佛,所以他的有些诗就强调心性的空和空寂境界的暗合。 

举两首诗,一首是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意思就是在这样一个幽冷僻静的深山里面,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安静,连泉水的声音都淹没在巨石里面,空气又是那么的冷,连暖和的阳光都冷却在青松之上。面对着黄昏时候的空潭,觉得自己的心也是那么的空,这样就达到了一种禅心安定的境界,可以制服心中像毒龙一样的杂念。这种心性的空和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王维面对着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道心的虚静和跟空潭合二为一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一首作者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一个山寺所见到的幽静景色。开头两句境界很开阔高朗。早晨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到,诗人欣赏的重点是在寺庙的后禅院。所以第二联就直接取道于竹林深处的幽径,成语曲径通幽就是来自于这首诗。到了花木深处,发现后禅院天地非常宽广,可以看到远山,听到鸟鸣,还有清澈的潭水倒映着蓝天。“山光”是指阳光照耀下的明亮山色,所以鸟儿叫得特别欢畅,这就是山光给鸟儿带来的喜悦。而潭水幽幽,和天空相映,显得特别空明。人对着潭中的天光云影,内心也变得一片空明。这两句是写诗人由山色、鸟鸣、潭影得到的一个感悟。鸟性和人心的对应强调了心地空明就排除了尘世间的一切杂念,就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到鸟性和山光相悦的自然之趣,而这正是大自然内在的生命。 

盛唐山水诗很喜欢写寺庙里的钟声,他们认为钟声像是宇宙间的韵律,可以洗净人们思想当中的尘垢和杂念。所以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在面对着潭影,听到钟声的时候,恍然进入了一种虚空的境界,感受到了从宇宙深处传来的大自然的韵律。人虽然是在幽处,可是内心却像开头写的“初日照高林”一样,进入了一个非常高远而晴朗的境界。纪晓岚曾经称赞这首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尚不足尽之”。意思就是这首诗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自然,还在于它的兴象,像初日、高林、山光、鸟性、潭影、钟磬音等等,既体现了常建欣赏山水的兴致以及从中领悟的心静空明,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自然之道和佛教心性之说的体会。所以含意深远,笔笔超妙,能够成为历来唐诗选本不会遗漏的名篇。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