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一种关照方式主要体现了魏晋玄学的思想,到了盛唐,很多诗人,像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等,又将其与禅宗的观点结合起来。禅宗推崇一种观念,即人应该悟出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空无的,这样才能够悟出佛性。王维是盛唐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又信佛,所以他的有些诗就强调心性的空和空寂境界的暗合。
举两首诗,一首是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意思就是在这样一个幽冷僻静的深山里面,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安静,连泉水的声音都淹没在巨石里面,空气又是那么的冷,连暖和的阳光都冷却在青松之上。面对着黄昏时候的空潭,觉得自己的心也是那么的空,这样就达到了一种禅心安定的境界,可以制服心中像毒龙一样的杂念。这种心性的空和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王维面对着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道心的虚静和跟空潭合二为一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一首作者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游览一个山寺所见到的幽静景色。开头两句境界很开阔高朗。早晨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到,诗人欣赏的重点是在寺庙的后禅院。所以第二联就直接取道于竹林深处的幽径,成语曲径通幽就是来自于这首诗。到了花木深处,发现后禅院天地非常宽广,可以看到远山,听到鸟鸣,还有清澈的潭水倒映着蓝天。“山光”是指阳光照耀下的明亮山色,所以鸟儿叫得特别欢畅,这就是山光给鸟儿带来的喜悦。而潭水幽幽,和天空相映,显得特别空明。人对着潭中的天光云影,内心也变得一片空明。这两句是写诗人由山色、鸟鸣、潭影得到的一个感悟。鸟性和人心的对应强调了心地空明就排除了尘世间的一切杂念,就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到鸟性和山光相悦的自然之趣,而这正是大自然内在的生命。
盛唐山水诗很喜欢写寺庙里的钟声,他们认为钟声像是宇宙间的韵律,可以洗净人们思想当中的尘垢和杂念。所以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在面对着潭影,听到钟声的时候,恍然进入了一种虚空的境界,感受到了从宇宙深处传来的大自然的韵律。人虽然是在幽处,可是内心却像开头写的“初日照高林”一样,进入了一个非常高远而晴朗的境界。纪晓岚曾经称赞这首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尚不足尽之”。意思就是这首诗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自然,还在于它的兴象,像初日、高林、山光、鸟性、潭影、钟磬音等等,既体现了常建欣赏山水的兴致以及从中领悟的心静空明,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于自然之道和佛教心性之说的体会。所以含意深远,笔笔超妙,能够成为历来唐诗选本不会遗漏的名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