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辛向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视角思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刻也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第一,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可能走向错误的轨道。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声音,鼓噪所谓的“共产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认为共产党是传统政党,要实现从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甚至后现代政党的转变。这种观点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西方政党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党内多元民主;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讲全民党,就是传统政党。在这种理论看来,共产党只有放弃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性质和民主集中制,才能成为现代政党或者所谓后现代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现代政党,它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存在什么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问题。当然,中国共产党不存在转型问题,不意味着我们党内不存在问题。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与什么转型无关。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提供科学的方向,而且使国家治理在降低制度成本的同时更加有效率。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否是现代化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民主的,也就是符合民意的;二是有效率的,能够及时解决面临的各种日常的和紧急的重大问题;三是低运行成本的,也就是制度执行的成本相对不高。这三个条件的实现,都离不开信仰体系的构建。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讲:没有信仰的支持,法律体系是毫无意义的。美国著名学者伯尔曼也有一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我国是个人情社会,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通过信仰形成对制度遵守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治理成本。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