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和科学立场,这三大立场是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就要强调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要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基础上推进治理现代化。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坚持的立场,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社会主义国家都应该保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不仅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义,而且强调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正义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基础。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就要强调国家治理的人民性,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治理。
坚持国家治理的人民性,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主体作用。坚持国家治理的人民性,要对那种认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是“精英治理”和“贤能政治”的看法进行客观分析。有的学者讲,国家需要由精英而不是由劳苦大众治理。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其2016年出版的《贤能政治》一书中使用“垂直民主贤能政治”概念来阐释中国的模式:基层层面充分展现了民主的价值;越往政治决策链的上层追溯,其领导者的擢升就越呈现出贤能政治的特点。这种看法已被相当多人认同,但“贤能”这样的话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话语,“精英”这样的话语是西方话语,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人民治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先锋队是冲锋在前、冒风险在前、牺牲在前的队伍。先锋队的成员都是人民的一员,是人民的勤务员。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话语已经超越了“贤能”和“精英”这样的话语,“贤能治理”或者“精英治理”这样的概念,并不能够完全概括中国的这一制度优势。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就要强调国家治理的唯物史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如此,我们要沿着这条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走下去,不能偏离,不能脱离,更不能背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