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掌握和学习,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多次集体学习时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性。
第一,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生产力发展了,一定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了,必然会造成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变化了,一定会引起上层建筑的调整。不仅如此。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也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也就是说,今天这样改而不是那样改,是由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正是由于科学地掌握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状况,我们才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这便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同样,正是因为科学地掌握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状况,我们才能够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为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而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正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产物。
第二,坚持阶级分析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坚持阶级分析法。有了这一方法,我们就能坚持住治国理政的根本,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制度化、资本主义化。坚持阶级分析方法要做到:
一是国家治理中始终坚持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心骨。
二是发挥好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的作用,把工人阶级治理国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且建立多方面的制度,让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作用得以更加充分发挥。2017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三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农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农村治理现代化纳入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中加以考虑,采取得力举措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四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阶层新人群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不能让他们游离在体系之外。要认真研究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政策诉求,包括注意关注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社会上新出现的人群,分析哪些是共性需求、哪些是个性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关注他们的需求是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还要把蚁族、北漂、海归、海待、散户等新人群组织到国家治理体系之内。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