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今天,重温党的“赶考”历史,重振党的“赶考”精神,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尤其是以“赶考”精神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赶考”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
精神是一种状态,一种面貌。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先进的政党更是需要有一种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政党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党的形象,关乎事业兴衰。“赶考”精神蕴含执政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担当意识和宗旨意识等五种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底色”。
(一)执政意识
面对即将建立的新政权,毛泽东同志提醒全党,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随着共产党执政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同志滋生了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开始贪图享乐,忘却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共产党人是严峻的考验,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是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两个务必”的提出,表明了党在取得政权后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宗旨,不忘初心,充分说明了共产党人拥有清醒的执政意识和高度的预见性。
毛泽东同志把即将执掌全国政权比喻为“进京赶考”,要求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以“赶考”的心态迎接人民的拣选。充分说明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进入新时代,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京赶考”的“考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考官”是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考题”是各种风险和挑战,主要是“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考试成绩”是对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评价。
(二)忧患意识
毛泽东同志在离开西柏坡进北平前多次谈到“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在进京前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这些充分表明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即将取得全国性革命胜利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避免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悲剧充满着深刻的思考。
时至今日,“赶考”远没有结束,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自身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也日益复杂多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将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执政党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不断回应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才能继续得到人民的广泛拥护与支持;另一方面,党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执政地位,党内会逐渐滋生僵化、腐败现象。这是摆在当前的考题,怎样才能经受住这场“大考”?是对我党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考验。只有保持强烈的自省意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才能使党永葆其纯洁性与先进性。
(三)进取意识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全党重视学习,用极大的努力去掌握不熟悉、不懂的东西,“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之所以强调得如此之重,主要是因为,“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人作这些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正是靠着这种宝贵的进取精神,才使共产党人能够团结一心,勤勉务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向人民交出一份份优秀答卷。
在经济全球化、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我们不懂和不了解的新东西。我们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大考”。这就要求党必须弘扬“赶考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创新,破解“本领恐慌”,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在新的考验面前,我们党的领导集体要始终保持 “赶考”的精神状态,牢记当年我党“考出好成绩”的庄严承诺。
(四)担当意识
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赶考”,不仅体现了我党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更彰显着强烈的担当意识。当前,各项改革逐步已经进入深水区,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而不敢于深化改革,党也必定会失去民众的支持与信赖。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共产党人更是应该增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不忘初心,奋发作为,攻坚克难。
(五)宗旨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西柏坡时期,我党不但在思想上强化党的宗旨观念,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高度重视群众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务必”思想,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各种危险和考验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可否认,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的好。”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的利益与福祉有没有得到保障与增进?这是对党执政能力评判的唯一标准,也是党能不能继续长期执政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时刻以“赶考”的心态面对权力,永远把人民当作考官,心存敬畏,常保忧患意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远保持其先进性。
二、弘扬“赶考”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考试成败的决定因素是执政党的文风、学风和作风。归根到底,考的是党的作风。我们当要想经受住“四大考验”,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就必须继续以“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管党治党。
(一)以“赶考”的精神状态管党治党,要从领导干部抓起
领导干部是“考生”队伍中的“关键少数”。风气好不好,关键看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一定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要坚持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动党的作风全面好转。在执行党内生活制度方面,要认真贯彻以上率下要求,突出“关键少数”,切实强化对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的要求和监督,使严的要求得到逐级传导落实。
(二)以“赶考”的精神状态管党治党,要从全体党员管起
全体党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按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加强党风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这场考试的“考官”。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一个党的作风如何,决定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她。我们党有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这么多党员、党组织植根于民、遍布各地,如果管得严、作风正,就能够团结带领13忆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你能战胜任何困难和风险。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始终保持一种“赶考”的精神转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思想和行动回归到党的性质宗旨和传统作风上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执政党党员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积极投身全面改革,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不断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成绩单。
(三)以“赶考”的精神状态管党治党,要依靠制度规范
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十八届六中全会,着眼强化制度治党,通过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两大制度规定,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新的高度。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制度建设始终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根本性工作来抓。继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的要求,如期实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在制度治党中的支柱作用和基础性保障功能。应突出工作重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抓紧建立和完善主干性、支撑性党内法规制度,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制度,统筹推进立改废释工作,加快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7/0323/940600.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宗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QQ交流群531249826,大学生交流群: 522415122。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