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话语与建构性话语相融合
黑格尔曾经将哲学比喻为密纳发的猫头鹰,直到黄昏时才会起飞。马克思则将哲学比喻为高卢的雄鸡,在黎明前先行唱晓。黑格尔的比喻突出的是哲学的反思性与后思性,而马克思的比喻则突出了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引领性与建构性。同样,哲学的话语体系也具有反思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两个维度,反思性话语是对于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批判与反思,是用犀利的哲学思想来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的骨骼之中予以解剖和透视。在反思性话语体系中,任何历史与现实的问题都在哲学之光的笼罩中无所遁形,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深刻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现象的描述与反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批判;在《资本论》中对资本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都属于反思性和批判性的理论话语体系。而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纲领性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将反思性与建构性话语体系同时运用于其中的,既通过反思性的话语揭示了旧思想、旧体制的本质性问题,同时用建构性的话语昭示了他们所要建构的新思想与新的社会制度蓝图。
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要相互融合,发挥主导性的理论指导作用。反思性话语能够让我们深刻剖析当前社会发展和变革所存在的本质性问题,而且能够抓住中西方意识形态博弈的关键所在;而建构性话语则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指引着发展方向,二者相互融合才能够为中国当前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传统性话语与时代性话语相融合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将一些传统的经典话语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经典话语具有一种永恒的思想魅力,能够持续地激发人们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传世名作,涌现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话语,时隔两千多年依然被我们所理解与传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论述,时隔一百多年仍然焕发着思想的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与传承过程中,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还是列宁、斯大林,或者是卢卡奇、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军人物,都既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着深刻的领悟,又对时代精神和现代性的问题有着内在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大量新的经典著作。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经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传播,又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届党的领导人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相融合,又对时代性的话语内容与话语风格有着吸收与借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系列成果,并最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土壤中绽放出新的理论之花。
从根本而言,经典话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们既能够把握一个时代的思想脉搏,又能够引领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引用各类经典话语,语言隽永,发人深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是要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和经典话语,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的传承中,打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也在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与交锋中,凸显中国特色的道路实践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权与主导权。
总而言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具有系统性的话语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突出的问题意识、敏锐的思想触角、坚实的学术功底、科学的论证方法,要能够将思想性与学术性、人文性与科学性、反思性与建构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研究和阐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时,既有“底气”,也有“底色”,从而真正建构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作者系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