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武器制造误差只有几微米,它是怎样做到的?(3)

秦朝武器制造误差只有几微米,它是怎样做到的?(3)

摘要:在大规模步兵集团作战为主流战阵方式的战国中后期战争中,武器装备整体上的标准化自然比单一武器的高性能更优先,秦先进的标准化武器制造管理,与采用性能相对落后的青铜,实是这一逻辑下的两面。

随着春秋时代大国渐渐兼并周边诸小国,大国间的跨区域作战增多,以及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列国争霸中军事与外交并举的形态出现,特别是随着编户齐民进程的深化和扩大,征兵范围扩大到全体编户民后,军队编成的多样化,构成对武器性能的新要求,加快了在战争中武器更新换代的速度。

以戈为例,三晋的戈,从春秋后期开始,基本脱离了西周以来主流的圭援戈的形制,而代之以长胡曲援戈,这种新样式的戈,在南土诸国也出现了,只是胡长不同,代之以多个戈编组为戟的形式,这种改型有利于增加戈头与柲之间的接触面,增强稳定性,同时强化了戈在勾杀伤方面的性能,而又不损失戈锋在刺方面的性能。

但秦在春秋晚期以来,困于关中,作战对象较为单一,除偶尔与三晋的小规模冲突以外,主要作战对象依然是泾渭上游的戎狄诸部,故春秋型秦戈一直保持西周圭援戈的形态直至商鞅变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考古工作获得的实物资料的增多,我们发现秦的物质文化形态在商鞅变法发生的战国中期发生了整体的断裂式剧变,上自贵族使用的铜礼器,下至平民使用的日用陶器,几乎一瞬间改变了面貌,武器当然也是如此,春秋型秦兵器突然就被淘汰了,兵器形制迅速三晋化。

还是以戈为例,从大良造鞅之造戟开始,到惠文王,昭襄王时代的诸多“上郡守”戈,秦戈形制沿着三晋戈的发展路径不断改良更新换代,这既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彻底性,即中央到地方的政令贯彻统一,又反映了随着秦作战对象范围的扩大,武器更新换代的及时。 

另一方面,秦军事思想在战争实践中,要求武器标准化以实现战术目标的实现,战国时代,兵民合一的体制要求所有适龄男性编户民可以在战时立即转农为兵,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平时就会定期组织军事训练,这种训练以法律规范自什伍至屯,校,操,将各自队伍的指挥和战斗岗位,重组织协同而轻单兵搏击,所以武器越是制式化标准化,对预定战术效果的达成就越有保证。

《六韬》说,万人之军“戎车四百八十四乘,强弩六千,戟盾二千,矛盾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这个配置中,步兵强弩占了绝大多数,而持戟矛这类长兵器的步兵,则除了配属战车外围以外,组成严整方阵。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