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定位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史无前例地走到世界舞台的前沿。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从游离于现有国际体系之外的国家逐渐步入国际舞台的中心地带。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走向何方?对当今世界和未来发展的看法、主张以及战略选择如何?整个世界都在关注这些问题,中国也在进行着思考。在此种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纵览全局,顺势而为,在理论思考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一面旗帜。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背景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经历了冷战终结、全球化发展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变化之后,整个世界日益陷入了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迷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自近代以来一直引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困境。面对全球产能过剩引发的社会两极分化、跨境移民流动带来的族群冲突以及全球宗教回归带来的宗教斗争,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怀疑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方向,忧虑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未来,一些国家开始祭起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护主义甚至孤立主义的大旗,近代以来形成的主流国际社会面临着分崩离析的“碎片化”危险。

面对来自世界发展的现实挑战和人们心头的思想困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思考和回答。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国际场合进行了阐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竭力抓住人类社会作为“类本质”的属性,以此作为打开世界未来之谜的钥匙。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尽管当今世界面临各方面的复杂挑战,但所有这些挑战并没有改变人类整体化的发展趋势,人类社会的“类本质”的整体存在始终高于作为个体的存在和作为群体的存在,国家与国家、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再复杂,也阻挡不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整体利益。当前,人类整体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大大增加了。在多个场合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比如主张“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倡导“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呼吁要坚信“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阐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发展道理。不难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性质和发展方向所作出的思考和解答,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所提出的“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