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定位(3)

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背景与理论定位(3)

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也深深地植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洞见,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明,中华文明很早就确立了“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理念。在中国古代人眼里,整个天下是一统的,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人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往与外国人互相信任、没有战争、互通有无的友好状态。中国人的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

与西方国家强调人神分立的二元世界观不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在人神分立的世界观看来,世界是分为光明和黑暗的善恶两面,强调“光明”一定战胜“黑暗”。但是,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协和万邦”的有容乃大理想,对内追求克己,对外追求和谐。尽管中华文明存在儒、释、道等不同流派,但中国古老智慧的核心精神均强调“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特别是儒家,是一种强调血缘宗法为纽带的伦理文化,重心灵启迪和社会秩序,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处理一切事务上,人和是最应当看重的。因此,儒家最为重视国家与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即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道家则重视心智开发和自然秩序,核心是无,讲求顺应天道,不必强求逆天行事,追求天人合一之“仙人”境界。佛家重视智慧觉悟和终极价值,核心是空,看破红尘,淡化国家恩怨和民族纷争。所有一切,都蕴含有和合的精神,追求一种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这些古老的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内在一致的,是中华文明古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

同时,中国人在处理社会矛盾上坚持的核心精神是“和”,而“和”的根本在于“中庸之道”,讲究持中贵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对中庸的解释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就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是一种在矛盾中维系和谐,寻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但是,中庸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与远人交往,不能放弃道德原则,不能舍弃中华文明之主体。即便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文化强势打击下,中国士大夫也固守“中体西用”的主张,不愿意放弃中华文明的正统地位。这一“和合”思想与习近平同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内在契合的。“和合”精神强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彼此圆融,其所追求的境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和而不同”思想,以承认事物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通过积极的对话、协商和沟通的方式,努力积聚共识,增进理解,化解矛盾,这些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

总之,相比近代西方倡导的构建自由民主世界的思想,中华文明中的“和合”思想基础上所生长出来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更为丰富,更加包容,其蕴涵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回答了中国与世界相处的基本价值原则,为全球治理烙上鲜明的中国风格,提供了可行性的中国方案。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经成为中国人开展对外交往的一些基本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也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重要来源。面对未来,我们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致力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和共同富裕事业,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的境界,这既符合中国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