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排行榜”与其标签化污名化不如雪中送炭

“家暴排行榜”与其标签化污名化不如雪中送炭

一名律师应用人工智能系统,统计了从2014年到2016年全国法院公布的一审涉及家暴内容的离婚判决文书94571份。其中,山东以8205件稳坐榜首,河南以6986件夺得第二,湖南以6930件位居第三,陕西以4049件排第八。西藏、海南和新疆分别以47件、237件、388件成为家暴案发最低的3个省份。(5月8日《华商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五花八门的排行榜乱花渐欲迷人眼。设置排行榜的初衷,在于依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特定范围内的事物进行比较和排序;然而,一些自弹自唱的排行榜既消耗了稀缺的注意力,也损伤了排行榜的公信力。

“家暴排行榜”看上去言之凿凿,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一方面,家暴案件与家暴并非同一个概念,家暴案件少并不等同于家暴数量少,也有不少家暴发生在相对封闭的私人场域,没有进入公众视线,更没有进入司法程序成为家暴案件;另一方面,不同省份已婚家庭的数量不同,单纯以家暴案件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显然有失偏颇,缺乏“准头”。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一书中,对污名化做了生动的阐述。戈夫曼认为,将人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沾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赋予了某种不光彩的色彩。这一切,在“家暴排行榜”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家暴排行榜”前三名的山东、河南、湖南成千上万的民众,没有招惹谁,却被贴上“粗鲁、脾气火爆、暴戾心态”等标签,沾染上污水泥垢。

尽管“家暴排行榜”不够靠谱,却也折射出当下反家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家暴从表面上看是体力的较量,实质上却是权利的失衡;家暴带给受害者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有精神上的痛苦。

家暴没有性别之分,也没有城乡界限。对家暴“零容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反家暴牵一发而动全身,要为家暴受害者提供雪中送炭的庇护系统与社会支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果不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家暴受害者就可能陷入“与其博弈反抗,不如忍气吞声”的囚徒困境。

责任编辑:刘佳星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