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2)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2)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发展的要求,一在创新,二在供需对接。从十三五规划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产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能源和基础就是创新能力,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相一致。因此,文化产业对企业创造力的激发将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存在产品总量高、同质产品多、高端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创新则是要逐步减少中低端供给,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国小微企业占文化企业的90%以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依靠其运营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通过创新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对于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有很大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文化产业吸引了大量创业者,产业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从业者和消费者可以共同参与到创意作品生产中,进一步提升社会整体创造力。用文化的力量开辟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途径,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有裨益,也对人才的培育和社会创新体系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人才、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更深融合,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力的协调发展。这对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文化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十分重要。

文化产业在塑造社会创新风气和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利用其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广泛的撬动作用,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将资源从过剩的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入待发展的产业中,以实现供需平衡。这种平衡的新经济结构,需要放下原有的一味扩大供给的思维,树立匹配理念,实现高端产品的有效供应,跟上消费者品位升级的速度。在这一点上,文化的加入可以帮助一些落后产业焕发新生命,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催生以文化为核心的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使得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共同合作,打破二、三产业界限,通过融入文化底蕴的高端制造业、定制产业提升传统制造业,使得第二产业服务性质增强,获得趋向第三产业的高创意、高附加值。

总的来说,综合了创造性和产业融合性的文化产业,对存量改革起到了三方面作用。一是实现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发展至今,体现出原创性、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重复性产品供给过剩的现象。在我国文化产品总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基础上,如何提升供应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及精神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减少低质量文化产品,将资源、创造力聚焦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上来,将对我国非物质消费市场的供求平衡产生重要影响。二是通过社会创新氛围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帮助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促进落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第三产业的规模变得更大,产业结构的水平也得到提升。经济发展的规律显示,哪个产业创新意识更活跃,该产业的更新换代就会更迅速,产业供给也就会与消费者需求更适应,产业就越不容易被淘汰。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属性的意义不仅在于发掘新产业,更在于使老产业脱胎换骨,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通过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其融合性能将人力、资源、技术融为一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全产业链经济效益和供给质量的提升;将帮助大量产能过剩、产品低端化和同质化的企业完成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制造产业向微笑曲线价值链两侧移动。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对现有产业结构和供给质量的升级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