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因此,改革引领的产业应当是存在大量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都有益的朝阳产业,同时也应当是存在较高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代产业。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产业自然成为较为理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产业。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可分为几个部分,一是生产与销售文化产品的行业,如图书、影视、工艺美术品制作及文化作品创作行业等;二是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娱乐、旅游业等;三是为其他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创意设计、会展策划业等。

近年来,我国居民在文化领域的消费支出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文娱消费比例相比仍有差距。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760.1元,比2014年名义增长13.2%。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30%左右的比例相比较,我国文化消费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我国消费者对韩剧、美剧、好莱坞电影、迪士尼乐园等国外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也体现出当前我国文化市场供给水平仍需提高。基于我国较高的人口基数,文化消费支出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文化产业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7%,201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4.5%,产值几年来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并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幅度。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极强,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来看,文化用品的生产企业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6.30%,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长30.8%,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长20.1%,文化艺术服务业增长17.7%。与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相适应,文化产业中第三产业份额发展更为迅速。

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资额不断提升。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898亿元,比2014年增长22.0%。分行业看,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吸纳投资比上年增长77.0%;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是文化休闲服务业,吸纳投资10784 亿元。同时文化产业就业人员也不断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041万人,比上年增长6.0%。总体来看,资金和人员的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公认的朝阳产业,可以预测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几年内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文化产业不仅自身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其附加值高、与其他产业融合性强的特点对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和调动作用。文化产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对于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国家着力发展的产业有一定助推作用。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出一批时尚与传统相融合的新兴业态,为传统资源注入活力,为打造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拓展了思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文化产品的发展也呈现出沿产业链上下延伸的态势。如旅游、电影等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合开发文化衍生品,娱乐业与文化产品生产者联合扩大IP效应等,都体现出文化产业对各行业的联合作用。产业链的密切联合,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前三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体现了文化产业在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上的强大作用。

特别是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科技和互联网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传媒及娱乐平台等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文化娱乐技术逐渐发展。文化和网络科技的融合、渗透将从技术和内涵出发,互惠互利,推进两方面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产值上,也对一大批新兴的朝阳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大量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资源和发展的路径,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撬动作用十分强劲。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