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文化产业(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经济的改革更需要文化的助力。文化承载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而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必须发挥好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功能和力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倡导文化产业发展,首先是希望能将文化渗透在经济社会中去,赋予产品和服务以文化的内核,使经济社会具有文化活力和价值,从而实现产品供给既能引领时尚、又能亲和大众的目的。文化与产业相融合,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与新技术相融合,创造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特点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将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有益。

其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内在支撑。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指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离不开对一国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想要在这样的市场中获取竞争力,除了在科学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之外,还需在产业中有自己的特色。面对产业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提升和国家对产业转型的大力倡导,不少企业对改革怎么改、改向哪里认识不清。有的企业通过收购外企的方式开始“走出去”,或者直接复制西方已有发展模式。这些改革尝试很少有企业真正做得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忽视了一国文化特色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升级的产业结构能与社会需求更加相互适应,而民众的需求是围绕其价值观逐渐发展出来的。因此,供给侧的改革可以尝试在文化产业引导下提供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能建立认同感的产品与服务,以文化为引导规划产业的转型方向和发展路径。

最后,文化产业发展可助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通过文化自信树立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鼓舞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业。在经济转型阶段,人们往往会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以坚定信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热切追求,人们希望生活在物质更富足、物资更丰富的社会中,但精神产品的供给没有跟上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就使人们对改革的意义和方向感到茫然。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弥补人们的精神缺失,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是有益的。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带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社会主体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认同是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和发展理论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对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国民的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改革的必要性和价值,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助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