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

陈宝生:发挥高校优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3)

三、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唱好“三台戏”,树导向、抓关键、厚基础、促改革,采取切实行动,扎实推进各方面的重点工作。

树导向:把高校建设成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组织保障。二是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释。组织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高端智库、项目团队,围绕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点开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实践成果的专题研究。三是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高校师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

抓关键: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二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制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的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系统规划,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与统一使用工作,扎实开展教材所涉课程任课教师培训。

厚基础: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一是以学生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二是以学术为基础,建立科教融合新机制。推进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到教学实践各环节。三是以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促改革:构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一是保障抓党建。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改革抓体制。统筹管理好人才、阵地、研究规划、研究项目、资金分配、评价评奖活动,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人才抓梯队。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四是监督抓学风。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的建设,按照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的要求,完善教育监督惩处机制,构筑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作者: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