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伟大的认识工具”上毫不动摇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来说,究竟怎么用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用呢?最重要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学养、外化为研究方法,转化为“伟大的认识工具”。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体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取代任何一门具体的哲学社会学科,也不可能为任何一门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具体的学术结论。不能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的东西,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管用了;也不能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不敢说。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有用武之地。在“研究什么”上,关键是做到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问题是时代的先声,是理论的生长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要研究中国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揭示中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在“怎么研究”上,关键是做到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论,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包括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吸收借鉴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有益方法,但不能食洋不化。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就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要看到,在历史学研究中,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只强调历史细节、历史情节,就不可能真正对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在新闻学研究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在政治学研究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就很难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学。在“评价研究得怎么样”上,关键是坚持科学的真理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拿事实说话。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时代问题、推进理论创新上毫不动摇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因此,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必然的选择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比如,如何在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的新形势下,通过卓有成效的方式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而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切实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理论创新。如何在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的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需要理论创新,等等。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正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才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进而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和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践是发展着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不断涌现的,立足中国实际,回答时代问题,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都表明,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