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3)

何毅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要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毫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是、不能也不会割断中华历史文化传统,而恰恰是要更好地把历史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激活其生命力;我们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当代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努力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仁爱”与当年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仁爱”有本质不同;今日中国社会的“民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民本”,而不是封建皇帝头脑中的“民本”;今日中国社会的“大同”追求是立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而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接续中华文化之脉、中华文明之脉,直接出发点当然是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华民族发展的问题。而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在这方面,中华文化确实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当今天的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天人合一”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当今天的世界因为各种各样的利益纠纷与冲突擦枪走火的时候,“和而不同”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唯一选择;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生生不息”告诉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汲取传统智慧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会再次塑造出“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一年来,中央党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在党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工作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坚持姓“马”姓“共”,在课堂、讲坛、论坛上旗帜鲜明讲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在学科建设上唯“马”是瞻、向“党”靠拢,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等“马”字号和“党”字号学科,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在人才培养上多措并举、突出重点,着力突出国民教育研究生培养的党校特色,办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理论研修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把中央党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高地和输送基地。下一步,我们还要下大气力抓好相关工作。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作者2017年5月17日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