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习近平治国理政蕴含的国学智慧(6)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等课题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经典之学,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看待国学的?国学或中华优秀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作用?习近平的国学思想对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大厦起到什么样的滋养和支撑作用?我们应该怎么样正确看待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点特别重要。任何一个伟大民族,一定有自己安心的方式。如果一个民族的信仰或精神家园出了问题,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安心,他的信仰是空的,他的心灵世界是空虚的,这个民族不会实现持久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什么叫共有?共有就是13亿多中华民族儿女的最大公约数。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不管你是党员干部还是最普通的群众,也不管你是哪个阶层的,你是中国人,你就应该认同和热爱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分民族、不分阶层、不分职业,共同认同的,这就叫共有的精神家园。

我们这个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的向心力、凝聚力,我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靠什么?靠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正是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它才得以体现出来。2014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时习近平说,“(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2016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而不断地欲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伸出的自信和自豪。我们凭什么自信和自豪?因为四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累积所赋予我们的巨大的财富,精神财富、智慧财富,足以让我们自信和自豪。所以,我们的自信和自豪是奠基在几千年历史文化累积之上的。

四、国学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滋养

如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像座大厦,那么国学思想就是这座大厦基础的一部分,根脉的一部分。在习近平思想的大厦里,起重要支撑和滋养作用的是国学。

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他说中华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来讲,是根基。习近平的思想好比一座大厦,那么,它的根基是中华文化。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出自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一句话,我们今天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要从中华文化的智慧中吸取营养,叫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而且要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从中华文化的智慧,为我们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句话:中华文化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从有文字记载的那一天起,中华历史的累积就没有中断过,这个丰富的思想和智慧的宝库,是中国人所独有。这就是中华文化是最独特的优势,是奠基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底蕴,我们对自己的发展要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