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网评论丨端午节的传说、习俗与屈原祭

宣讲家网评论丨端午节的传说、习俗与屈原祭

核心提示:千年的《离骚》《九歌》还在吟唱,千年的江水依然澎湃激动。五月的锣鼓声,又一次次击痛了无数翘望的眼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个永远不会远去的身影,又在这个日子再一次走进了我们思念的视线,融入了缅怀的心间。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古称“重五”,又称“端五”或“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大长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乃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受到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普遍重视。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端午节承载着我国民间许多传说。关于端午的起源,主要有六种说法。

700-1606051J338

一是源于纪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遭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中华民族的瑰宝影响非常深远(端午节因之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沉入汨罗江而身亡。当地百姓听到噩耗,争先恐后来打捞其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便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祭祀活动一年年流传,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二是源于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自尽。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曹娥系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孝女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吴越族以前,我们的祖先华夏族以龙为部族标志。伏羲、女娲、颛顼、禹、黄帝都是龙族著名领袖,是以龙为图腾的,认为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至华夏族的后人,把这些著名的祖先也视为龙的化身。从此有祭祀龙的盛典。直到今天我们也自称是“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都以“龙”为中国的象征。吴越民族在每年五月五日这天,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中,或裹在树叶里,往水里扔,献给神龙吃。还把乘坐的船,刻画成龙的形状,配合着岸上急促的鼓声,在水面上作各种游戏和竞赛划船。这便是端午节及其习俗的由来。

五是源于去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史上有名的孟尝君,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故从先秦以后,此日均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并相沿成俗。

 六是源于夏至。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的汉代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的《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于夏至。

 这些传说,尽管都有其特定的渊源根由,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端午节在民间影响最广最深的当推纪念屈原。而端午节的习俗,也大多与纪念屈原有关。

为了纪念屈原,这一天家家吃粽子。南朝梁代吴均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入江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汩罗遗风也。”最初在屈原死后,人们向水里投祭食物,是没有用叶子包起来的。可是人们慢慢这样想:屈大夫是一个好人,他在水里不会被蛟龙之类所欺负么?万一给他投得的食物被蛟龙抢去怎么办?有了,据说楝树叶是有毒的,蛟龙又最怕这东西,不如用楝树叶包起来蛟龙就不敢来抢夺了。而屈原呢,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大诗人,自然是会打开叶子来吃的。这样人们就想出了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粽子。人们对屈原就是这样关心周到的,后来就成了风俗。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除了个别地区如湖南,人们就不投入水中了,也不再用楝叶了,箬叶(南方)、苇叶(北方)都可以,而家家户户也就代替屈原来吃。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李丹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